美文网首页
历史学浅论

历史学浅论

作者: 知不道君 | 来源:发表于2021-04-11 14:25 被阅读0次

     

    一、历史的评价问题

    1.从《史记》谈人物评价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范围,人类的认知总是不能统一。将这一概念套用到历史评价体系之中,便是由于各人主观认知的差异,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和定位总是莫衷一是。

            而更可怕的则是,唯史书主义。所谓唯史书主义,其实也就是教条主义。要知道,古代编史者的价值观和立场,也并不是完全都对的。既使是百分百真实的历史事件,让不同的人来书写,恐怕也仍是有所差异。因此,评价历史不能片面依赖史书,更不能按着古人的逻辑,并认为古人完全是正确的。

            以《史记》为例,姑且不论今之版本是否司马迁原稿,只须尚做客观分析便可以找出许多错误,以及作者本人的主观认知痕迹。

            由于年代相较久远,很多史料在今天已基本上是“死无对证”,其说法根本就不具有可信性。翻阅史记中有关于秦始皇身世的部分,我们可以发现,司马迁将两种自相矛盾的结论分列在不同章节。而这两种说法既便是今天,在民间也是相互争论不下。

            要寻找历史的真相,最好的办法便是直接不受任何他论干扰,一开始就从事件本身入手。我们不妨分析一下,假如吕不韦的确以怀孕之赵姬献嫁于异人,他又如何能保证所娠必是男孩。如果所娠是个女孩该当如何?既使所娠果真是男孩,又岂敢保证此子不会早夭,他又如何可以确定此子定会被立为太子。要知道在两千多年后,医学如此进步的今天,一定生男且百分百存活,都尚无从实现。先秦时期就更不可能做到。因此我认为,除了王立群教授的“妊期测算法”,用这样简单的分析,也可以确定无疑证实,始皇当是嬴氏正宗血脉。

            那么,司马迁难道真的是“蠢”吗?答案自然非也!《史记》说起来,其实可以算是司马公的访谈录,其大多资料来源于采访民间人世。民间的“八卦”情结在今天尚且有之,封建社会自然更有了。而中国历来是个有浓重“英雄情节”的国家,喜欢一传十十传百,以致将事情传得面目全非,正因如此,便造成了许多有关历史人物的史料的“小说”性。

            其次,《史记》的编写也难免牵涉政治。这使得司马迁未必可以尽书心中胸臆。处在汉武帝时代的司马迁,如果坚持认为秦始皇是正宗秦氏,无疑会被认为有“造反”和“非议”以及“不满武帝”的嫌疑——虽然这些在今天看来有些可笑,但乱扣帽子的人身攻击,恐怕永远也不会在人类生活中彻底的消弥。司马迁很有可能为了《史记》不被“封杀”,只好以这种方式为自己解释,以讨好当局使得《史记》存传下去。

            再者,我认为鲁迅先生其实已经说的很明白了。鲁迅先生评价《史记》道:“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离骚》是屈原的作品,是梦辞之集大成者。鲁迅先生在这里一语双关,既是说《史记》的文笔和词藻像《离骚》一样华丽优美,又暗自里指出了《史记》其实很大程度上,也是一部文学作品。我认为《史记》正如许多历史类小说一样,在创作中为了充实文章加深吸引力,难免会有虚构和加工的成分。

            因此,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定性不能完全依照历史的记载,不能人云亦云,既不能“唯史书论”,也不能妄空猜度。因而进行一定的科学的逻辑推理分析,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

          如果完全依照《史记》中的太史公曰来看,司马迁对秦始皇的评价并不高,他认为秦始皇是个暴君。然而,以今天的眼光来看,秦始皇又绝不至于该被评价为是一无是处的暴君。至少,现在的临潼人民还是沾了秦始皇这个老祖龙的大光。今天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和始皇帝的骊山陵,已成为了财政收入的大宗和城市的一张大名片。

    2.评价秦始皇

            谈论中国历史,无论如何都避不开封建帝国的开创者秦始皇。大秦帝国横空出世纵然不能全归功于他,但必须得承认,如果没有秦始皇个人的贡献,秦帝国以及后世之中国可能不会是今天这般。而中国一切之政治文化理念实际也是由秦始皇创造的。

            时至今日,中国人仍然热衷于中央集权政体。而这一政体毫无疑问是自秦始皇开始的。可以毫不讳言地说,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再没有什么东西,能像中央集权一样对中国产生无比深远地影响。

            由秦始皇确立的中央集权内容及其广泛,涉及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首先是郡县制,它实际上有效解决了,对于一个庞大的帝国而言,中央政府难以解决的地方控制管理。从而使国家在一个模式里实现了长期大一统,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国家的国力。

            第二,废除了奴隶制。秦始皇废除奴隶制,使普天下皆成平民,从而真正意义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并以这种方式宣告了奴隶制下的王国井田制时代的永远结束,开启了封建制下的土地私有经济体制帝国时代。更为重要的是,解决或减少或模糊了社会的阶级属性和对立矛盾,从而使得民力得以有最大程度的发挥。促进了国家的团结,加强了国家的总体实力。

            第三,统一文字,统一语言,兴建交通、水利,稳定边疆。秦始皇的统一文字,促进了中华文明的最终定型,从此各地的交流加强,文化认同强大的软力量,使国家的概念空前扩大……要知道既使是在信息化强大的今天,中国与世界的交流还存在一定地语言和文字障碍。以此,便不难理解秦始皇此举的重要性和远见性。与之同理,统一语言同样重要,这正如今天我们要推行“普通话”一样。其意义和开拓性可谓及其远矣!

            在全国兴建驰道,向九原修筑直道,以及凿通灵渠等,同样是在以交通的便捷,强化各地的联系,使帝国真正实现高度的一致。在此基础之上,秦军南拓百越北伐匈奴,为帝国创造了良好的和平环境,也使原先的六国旧民凝聚在中央集权之下。

            从这个意义上理解,秦始皇的帝国万世之梦并非是想当然。可惜秦始皇的进取精神,在实施中破坏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平衡。而秦的政治制度缺乏灵活性,秦始皇又把独裁做的太过极端,最终在权力交接出现问题后,导致了人民离心离德揭竿而起,加之朝野及皇帝被权臣把持,中央力量遭到极大破坏,帝国也终于走向了终点。

            然而,无论如何,秦帝国的灭亡并不能说明,帝国制及中央集权理论是错误的,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秦帝国的灭亡唯一能够揭示的是,帝国的专制性与人制化特点。而这也是中华帝国灭亡与建立并循环往复的根本原因。是的,封建帝国的兴亡往复绝对不仅仅是所谓的小农经济模式造成的,这其中有着多种多样复杂的原因,这个我们后边还将谈到,在此不多琐絮。

            第四,统一思想,依法治国,善待功臣。秦始皇的“焚书”,一直以来为史家所诟病。然而在我看来,此举并不能一棒子打死,而只看到其弊端。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说的好听一点叫做学术思想空前活跃;说的不好听则叫学术思想空前混乱。儒道法墨兵阴阳杂农等家,实际上代表了不同的价值体系。这其中犹以儒道法最具代表性,是当时的主流思想。而一旦天下实现统一,就必须要统一全社会的思想。这时候,选择其中那一种学说当作治国理念,就自然成了当务之急。秦国从孝公商鞅变法,便是以“法”治国,实行战时体制。然而当秦始皇建立统一帝国,战争(至少在表面上)已经结束,战时体制已不能符合时当发展需要,而必然要过渡到和平发展阶段的新体制。那么,是继续坚持法家思想,还是试着换一种思想呢?显然,至少是应当对法家思想进行一定改革,从而以适应社会变革。然而,秦始皇却坚持选择继续用原先的法家思想治国,这难道是因为他过分自负吗?非也!根本原因在于,当时天下初定,六国旧民民心不弗,社会新秩序尚未完全建立,复辟暗潮涌动,天下仍然谈不上完全安定。在乱世而大用儒家和道家思想,无疑于自杀行为。更何况,当时的儒家远不如西汉武帝时代成熟。而道家黄老之学,显然不符合秦始皇的开拓精神。所以,秦始皇别无选择,只能继续走老路。至于为何不对法家进行一定革新,这恐怕是秦始皇对形势的认识和判断使然。秦始皇及大臣们很可能认为,在他一朝,法家思想必须有其弊病方可使用,若缺少了政治上的高压,便很难巩固统一和反击复辟。从而便将革新的历史任务交给秦二世一朝。这是有一定道理的!终秦始皇一世,巩固统一和收获民心从来都是进行时,至秦始皇猝死,也并没有完成。

            基于此,秦始皇统治集团继续延用法家战时体制,并只对其进行有限的小修小补。而这恰恰导致了秦始皇因过分误判天下形势,而在执政后期的暴政和苛政,从而使得事情向着反方向发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历史学浅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npak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