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是中国作家刘慈欣创作的一部短篇科幻小说集,包含《朝闻道》《带上她的眼睛》《流浪地球》等十一篇获奖作品。其中《带上她的眼睛》选入七年级语文教材,《流浪地球》在2019年拍成电影大火。
这两天阅读了《流浪地球》这本书的四篇文章,分别是《朝闻道》《山》《带上她的眼睛》和《流浪地球》。
读《朝闻道》和《山》是因为它排列在这本书的前两篇,惯性使然先读了这它们。感觉更多的是震撼,让我的想象力得到了开发,触角忽然间突破了地球这个层面,向更高更深的地方去延伸。文章里面提到了好多不太明白的词汇,好多细致的描写是滑过去的,有的地方不太明白就跳过去了,读着读着,突然会明白过来。但是没有影响到整体的理解。就像第一次阅读《带上她的眼睛》一样的感觉,看起来这样的文章,只读一遍是不够的,仅仅是读文章也是不够的,再次阅读需要借助资料。
《朝闻道》这篇文章,留给我更多的是那些科学家的精神力量,他们对于终极目标的那种探索,那种执着,那份渴求,为了知道宇宙的秘密,解开自己各个领域的终极秘密,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就是孔子所说“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感觉吧。很遗憾,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感觉。
《山》讲述的是地质工程师冯帆在爬上一座“海山”的顶峰后,和来自地核中的“人”的对话,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完全不同于现代世界的一个地核中生存的人类的状况。带给我们的思考是我们的地球、我们的银河系或许也是处在另一个“地核”中,在我们的银河系之外,还有广阔无垠的更大的空间可以去探索。地核中的人类向地球层面的进发,或许就是人类向外太空进发的一个前驱。
作为一个成年人,阅读这本书是这样的感觉,要求四年级的孩子去阅读这本书,不知道他们会不会读得懂,会是什么样的感觉?
阅读《带上她的眼睛》这篇文章,是因为在七年级的教材中看到过这篇文章,第一次读的时候有些不太明白,读了两遍才读懂是怎么回事。现在第一次阅读原文,发觉教材中删除了很多的内容。原文比教材中容易理解,因为里面有大量的细节描写,从这些细节描写中可以感受到人物的心情,从细节中可以揣摩和猜测,揭开谜底时没有那种突兀感。
《流浪地球》的阅读更多的是因为看过这部电影。发觉电影《流浪地球》中加入了很多爱国的题材,讲了中国在地球流浪过程的作用。而原文讲述的更多的是整个世界各个国家,所有人的痛苦,所有人的努力。那么把电影和原著对比起来阅读,会怎么样呢?值得去探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