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岁末,我们拼尽全力阻挡了三年的病毒,开闸放水一般,席卷而来,冲的我们头昏脑涨,东倒西歪。退潮后,却豁然开朗,该来的总会来的,该走的也总会走的,一切的艰难和困苦都已成为过去,我们拖着羸弱的身躯,跌跌撞撞地推开2023的大门,心中燃起了新的希望。
告别困扰我们三年的核酸检测、行程码、健康码、居家隔离、集中隔离、红码、绿码......自由的感觉真好!
经历三年的疫情,深切地体会到,我们的生活并不是我们自己能左右的,世界局势的每一次动荡,对我们来说都是一场地震;政策导向的每一次变化,直接决定着我们的生活质量。一个时代的烙印是如此的明显,三年抗疫的经历,或痛苦、或悲伤、或无助、或绝望,都将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群体记忆。
作为一个老师,这一年我们经历最多的就是“线上教学”。线上教学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前几年,很多培训机构,利用线上教学,开发网课,卖给需要的学生,达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同时也赚的盆满钵满。没想到,疫情下,居然成为了教学的半常态。
“停课不停学”是流行的口号,“不停教”是真的,“不停学”这个还真不能完全保证。因为孩子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一根网线,能不能牵住学生的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点很难把握的。还有电子产品本身的诱惑太大,孩子能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不被学习之外的内容吸引,达到我们期望的学习效果呢?很难说。
经历过才发现,课堂还是需要面对面,无论时代怎样发展,老师必须在身边,所以教师这个职业应该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还有一个深刻的烙印就是“做核酸”,三年前,我们并不知道核酸是什么,2022年,做核酸成为常态,成为每天必做的功课。因为没有24小时核酸检测,去办事被拒之门外;因为没有核酸检测去景区进不去。核酸检测阴性和绿码成了2022年的通行证。
大规模的常态化核酸检测,导致工作人员不够,我们被抽到社区核酸检测点去当志愿者,负责扫核酸码,从早上七点开始一刻不停地扫到十点,有时扫到十二点,扫的胳膊酸痛,这样的日子持续了近二十天。
后来,采核酸也进了校园,从最开始的隔天才一次,到后来每天采;从最初的医护人员来才,到后来,我们自己采。于是,我又学了一项新技能——采核酸!穿上防护服,带上手套和护目镜,变身成大白,学生认出来说:“老师,你也会采核酸呀?”“嗯,是的,老师无所不能!”我笑着回答。
后来不采核酸了,然后,我们就开始陆续发烧了,经历了高烧,浑身酸痛,咽痛,咳嗽之后,我们才知道自己“阳”了,这时候,核酸检测点已经撤了,做核酸开始收费了。
2022年最后一个月,大家见面就问:“你杨过了吗”,答曰“杨康了”,于是网上关于“杨过”、“杨康”和“王重阳”的段子流行着。大家热烈地讨论交流着“阳”的感觉,虽然身体都还没有完全康复,却都互相开着玩笑,似乎我们都在等着“羊”来,心态都是乐观的,坦然面对。在爆发期,有些人没有抢到药,诊所医院人爆满,一些年纪大的老年人,没有挺过去,后来“一条龙”服务接待不过来,这个病毒真的会要命。
我们身陷抗疫的日子里,俄罗斯和乌克兰的仗一直不紧不慢地打着,史上最奢华的世界杯也热热闹闹地举行了,时代的脚步从来就没有停歇过。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告别过去的阴霾,2023以全新的姿态向我们走来,相信我们一定能够迎来一个生机勃发,万紫千红的春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