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薛兆丰老师的《经济学通识》,断断续续的看了快3个月,还有一部分没有看完。书非常精彩,之前薛老师在“得到”的专栏有20多万人订阅,里面没有我。主要是因为对经济学一无所知,害怕写的太难看不懂。看完书后有一种强烈的订阅专栏的冲动,等忙完这段时间,一定只字不差的读完。
2012年,政府开始规定,要求在春节、国庆、黄金周的时候高速公路免费通行。通知刚下达时,喜大普奔。谁知道刚一实施,就发生了全国各主要干道的严重拥堵,车主吐槽一片。
政府请客,车主争道,乘客被困,路主付账,外人围观。薛老师用了几个经济学道理来分析“节日高速免费”政策的得失。
一、道路是私人物品。
很多人认为高速公路是“公共物品”,所以应该低价甚至免费,其实高速公路是私人物品。
什么是公共物品,什么是私人物品?
公共物品是指一个人用不影响其他人用的物品;而私人物品是指一个人用了别人就不能用的物品。旋律、知识、情节、电视信号等都是一个人享用不会影响他人享用的,所以属于公共物品。鸡蛋、面包、衣服和轿车,都是一个人享用别人就不能享用的,所以属于私人用品。
公园、剧院、公路、列车,当争用的人数达到某个程度时,一个人的使用就会影响其他人的使用,所以他们也属于私人物品。
二、拥堵会造成经济浪费
因为道路不够多,谁都想在规定的时间使用,那就会出现拥堵。拥堵会直接降低道路的价值,当拥堵达到十几公里的时候,高速公路就只是个停车场了不仅谁都无法享受高速的便利,还要忍受各种痛苦。
三、价高者得的竞争准则最经济
只要是私人物品,就有可能出现争用;而一旦出现争用,社会就不得不采用这样或者那样的竞争规则,来替争用者决出胜负,以便让部分人得到使用权,而其他人寻找替代方案。这就是经济学说的稀缺。
历史上,人们曾经采用过各种各样的竞争规则,包括暴力、聪明、官职、出身、性别、年龄等。经济规律指出,所有这些规则,都会引导人们去参与一些有助于自己胜出但对他人没有好处的竞争,并由此引导无谓的损失。
相比之下,只有价高者得的规则,才能引导人们向社会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并用赚来的钱去参与价高者得的竞争。当社会大部分资源都按价高者得的方式分配时,整个社会竞争成本就会下降,收益就会上升。
四、价格能改变需求的刚性
有人说,国庆出游是刚性需求。也就是说,无论驶入高速公路的价格被提到多高,人们也任然会选择出行,所以提价无助于缓解拥堵。然而,这种说法显然与事实不符。哪怕轻微的价格波动,都会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
好的经济学课本会直接了当的告诉读者,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刚性需求,人们不可能不惜任何代价追求某个目标。
五、高速免费并不额外刺激经济
高速免费,确实会增加汽油、酒店、餐饮、景点、商场的营业收入,但这些行业的营收,恰恰来自于高速公路的亏损。
六、用者自付才合理
在讨论高速公路的建设跟收费模式时,我们发现,“用者自付”原则的执行程度,是一个非常有启发性的角度。有部纪录片讲的是工程师胡应湘在设计广深高速公路时,在望牛墩路段的成本抉择。修筑者若非自负盈亏,他们就不会有足够的积极性在“究竟是绕路而行还是凿通隧道”之间做抉择。
人们有追求免费免费服务的自由,却没有逃避付出代价的自由;而如果人们选择了一种效率更低的发展模式的话,要付出的代价只会更高。只有看清免费公路的全部成本,才能理解它为什么是最贵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