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似乎永远不会主动地,把心中那个本真的、理想的、没有掩饰的(也许是藏得很深的)自己,通过交流告诉给他人,让对方了解到真实的我;而是总让交流缺席,用各种无法控制的、难以理解的、怪异又带着几分夸张的行为和表演,让自己以一副理想的姿态,似主动似被动地呈现在他人面前——好像在渴望着,对方口中能跳出那句我苦苦压抑、又苦苦期待的自我认同——「你真XX啊!」「你真是个XX的人啊!」
然而,对方的回应总会有偏差,我的期待总是失落。当一次次表演失败,人于是把那个心中的理想自我抓得更紧了,情绪变得愈加急迫,行为变得愈加夸张——他们的口中似乎憋着一句——「我都已经XX了,你怎么还不觉得我XX啊?」然而,外界似乎永远不会传来我所期待的反馈——我的期待实际上是我的想象——我想象对方认为我是个XX的人,但又难以确定。人们发朋友圈、做各种展示、搞乱七八糟的名堂,诸如此类,让种种标签贴在自己身上的行为,无非是都是如此罢了。
于是,人会活在这样一重幻象中——我想象中的自己(也可以是真实的自己)总是在寻求着外界的回应和反馈;然而,这个想象中的自己就如同镜子中我的影像,这就仿佛,有一面看不见的镜子挡在了我与外部世界之间,外界的目光(反馈)无法穿透镜子看到背后的我,而我看到的实际上只是自己的镜像。
所以,别人是无法真正理解你的,你对你的理解只是你自己的;正如你也无法真正地理解到别人。
如果一个人用语言毫无掩饰地描述真实的ta自己,你往往会惊讶地发现,ta的描述跟你的第一印象也好、观察也好、各种信息了解也好,竟然有不少的差距,有时候甚至是天壤之别。
打破幻象的镜子,需要真实的交流。
但,这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很深的触碰与连接。
在真实的(这可以说是赤裸的)连接没有发生之前,人和人之间存在的都是想象的成分——我对自己的认识是我的想象,我对对方的认识是我的想象,对方对我的评判也是我的想象。
后两种想象,可以通过与对方深入沟通消除;第一种想象,即我对自己的认识,这尽管只能存在于我的想象中,但我自己是可以调节的(对于负面的认识,去觉察几分,也许会发现正面的意义)。
个人观点是,一旦看清这些东西都是想象之后,我们真的、真的能在精神上轻松许多,不管是面对自己,还是面对别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