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分享《认知觉醒》。
什么是知识,什么是认知?它俩有何区别?
知识最常见的就是书籍和视频等途径内包含的信息,比如概念、方法、理论。
认知是你接收知识后把陌生的信息转化成自己的一部分,容纳进自己的思维当中,而提升认知说的就是当你再次遇见同样的事情时,因能看到的角度更多面所以更能冷静做出决策。
并不是所有的知识在你学会了之后就都是有用的,首先你能用起来,知道方法不能行动也是白搭,其次在你遇到危急情况时用什么知识渡过难关,这些辅助你做出决策的知识才是真正有用的知识。
小时候父母总说一句话,多去向学习好的同学请教他们的学习方法,然后用到自己身上。
他们觉得学霸的方法是特别好的,因为人家用这套方法获得好成绩,而我没有。
可问题来了,适合他的方法也一定适合其他人吗?会不会这样的方法其实是他通过学习而后总结的经验,为自己量身定做的呢?
这种可能性的确存在,就像昨天看到书中提到一个人每天只睡五小时,凌晨三点起床长跑然后在做别的事情。
我当时惊呆了,三点起床是一个从不敢考虑的选项,因为我知道睡眠时间不够是很严重的问题,即使自己也能坚持运动,你也不可能一下子从六点起床往前跳三个小时,这已经超出能力圈范围。
优秀的方法论可以借鉴,但不需要全套吸收变为自己的东西,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你学了别人的方法论也不一定能成为跟他一样厉害的人,因为那不是最贴近自己成长路线的方案。
正确的做法是先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了解自己的能力圈有多大,然后根据能力圈制定相应的难度和目标,借鉴别人方法论的同时,为自己的体系添砖加瓦。
分享一段书中原文
根据能力圈法则可知,人的能力是无法跳跃发展的,只能在现有基础上一点一点向外扩展,而扩展的最佳区域就在舒适区边缘。
处在认知圈边缘的知识,最容易让人产生触动, 也最容易与现有知识进行关联。
在我们看书、听音频、与别人谈话时,某些观点会对自己有所触动,有些认知上的碰撞令你突然觉得眼前一片开阔,可有些当时很有触动的知识听完没多久就会忘记。
感动和触动是不同的,一些令你感动的片段也许是引起了共情,你的记忆里会一直记着那一幕。
而触动可能是一瞬间的事儿,如同闪电划过夜空,你若是抓不住它,有可能第二遍在听说也不会有触动,也是潜意识没能捕捉同样的信号。 作者说自己曾经听了罗振宇的60秒语音微演讲,听的时候触动很大,可真正能带来实际帮助的其实并不多,因为那些溜走的触动是与目前自己的认知圈不匹配的东西,你听懂了不等于能用上。
我想起某音上以前很多心灵鸡汤类型的视频,然后看完觉得说的太好了,可转眼间你又忘了该怎么做,仿佛那些视频只是在脑海里出场片刻再次离场。
一部分原因是这些内容讲的道理其实自己早就知道,懂得许多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的人数不胜数,更重要的是看完没有及时把触动的点记录下来,你不知道自己为何觉得他说得对,没有与自己的经历做关联。
现在看书时,发现美句我会做笔记,但不是每次都深度思考,有些东西只是短暂的令你触动,触动完了就没有下一步进展,面对这些情况,顺其自然就好,不是每个知识点都需要展开了解和深层学习,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然后从重点入手才能获取帮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