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30-1铸造宝剑
解不开的秘密(上)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对华中的文化和武器实在不放心。典籍付之一炬,禁止学习或背诵;收缴流散在民间的各种兵器,集中到咸阳销毁,铸成十二个巨大的铜人,每位体重4.5万公斤,站在皇宫大门口捍卫中央政权。
秦始皇南巡到苏州,听见阖闾墓在虎丘山脚,就调派大批工人去挖掘。华中大地不认输,挖着挖着坑中冒出水泉,形成「剑池」,宝剑始终隐藏在地底。
宝剑现身
楚国郢都面对云梦大泽,是个先进的大都会。那个郊外曾经多么热闹,现在叫「江陵」,繁华消退了。1970年代发生干旱,正在修建水渠,忽然出现黄紫赫色夹陈的「五花土」-- 天然土壤(一色土)在墓地经过两次翻搅(开挖和回填),破坏了原有的层次和颜色界限。
不寻常的土壤,提供一种不寻常的暗示。
华中文化被华北忽视、秦始皇顾忌,本来注定要「船过水无痕」(湮灭)了。上帝却重视并且保护它,某些遗迹埋藏在地下,一部份在韩国流传下去,现在这扇尘封的大门快要打开了。考古队赶来,发现这个地区散布着大小墓葬五十几座。
最大的贵族墓叫「望山一号墓」,墓主左手边一个黑色的漆木箱里,存放着一把青铜宝剑。领队谭维四教授(后来成为湖北博物馆馆长),经常回想那个难忘的场景。

考古队把宝剑捧出来,抽出剑鞘。短短半公尺,宽度将近五公分,剑身用黑色的菱形暗纹装饰,漂亮极了!长期浸泡在水里,在地下沈睡了两千四百年,依旧寒光袭人,完全看不出锈蚀。
试试锋芒吧,剑锋(前端)有两道弧度,剑刃(剑身的锋利部位)薄而锐利,轻轻用力就划破20层白纸。有个开采队员稍不留神就割伤了,手指涌出鲜血。
剑格(区隔剑身和剑柄)正反面,分别镶嵌着蓝色琉璃和绿松石,在灯光下发出充满魅力的光泽。
剑柄上缠着丝绳;剑首(底座)外翻成圆箍,圆箍上铸造了11道精细的同心圆。队员开始赞叹:「太棒了,真是宝贝!」
这是谁的宝剑呢?剑身刻着两行错金的鸟篆铭文,又大方又细腻。方壮猷、郭沫若和一票学者专家讨论两个月,认定这八个字是「越王勾践,自作用剑」。
那位卧薪尝胆的国王,是不是拿着这把剑终结了吴国?
一堆谜团
「越王勾践剑」现身,竖立在恒温的玻璃柜中。用纯净的高锡青铜合金铸造,之后精细地错磨,把附饰嵌镶上去,再进行菱形暗纹的表面处理。锐利的锋刃散发出一股霸气,在黑暗当中发出幽幽的蓝光,能看到毫发粗细的错金铭文。
非得叫「天下第一剑」不可!现代人很难想象,古中国用简单的机械和加工技术,超越现代技术。他们心里浮现出一堆谜团:
(1)整体设计:
剑身的合金成分很复杂,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不同的合金怎样铸接成一体?
(2)表面处理:
菱形暗纹具有强大的附着力,怎样擦拭都不会消失。显然不是用机械方法镶嵌的,手段看起来是电镀。问题是春秋时代还没发现电,这花纹又是怎样「镀」上去的?在墓里浸水两千多年,剑身为什么没有生锈或腐蚀?
(3)装饰:
剑首有11个同心圆镶铸在铜片表层,采用了哪种精密技术?间距只有0.2公分,凌驾今天的车床技术。
(1)整体设计
精密铸造+复合金属技术?
上海和北京两地的专家(复旦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科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进行不会损伤宝剑的「质子X荧(读「营」)光非真空分析法」检测,得到「金属成分比例」的准确数据表,同时也「无损检测」另一件菱形纹饰剑。
剑身是青铜合金(铜锡合金),主要成分是铜(含量80%)和锡(含量19%)。其余1%成分猜想是杂质,有铝、铁、镍和硫。
这把复合剑(双色剑、插心剑),应该是用「复合金属技术」分两次浇铸的:
﹡先浇铸剑脊、剑格、剑柄和剑首。
﹡再浇铸剑刃。
﹡最后把结果复合成一体。
一把剑的各部位,出现两种「金属成分(铜锡)比例」:
剑刃
含锡量高,因此硬度(强度)高,而且用媲美现代精密磨床技术(精磨技术)的工夫打磨到很薄。又硬又薄的剑极锋利,用来砍人再理想不过了。
但硬度高的东西也有软肋-- 像肌肉猛男,韧性差,容易脆裂。砍着砍着正威风呢,可能就折断了;必须用剑脊和剑格来补强这把宝剑。
剑脊、剑格
含铜量(剑脊)或含铅量(剑格)高,再加上人工氧化处理,结果是韧性高,让宝剑坚韧而不容易折断。
楚墓里也出土过复合戈。你能想象吴越兵器有多讲究吗?用复合金属技术铸造,同一把武器包含两种矛盾的特性,刚柔相济,让常规技术成品显得很逊。
(2)表面处理防锈防腐
剑身上的菱形暗格,绚烂如同蛇鳞,线条微微凸起。表面处理运用了哪种技术呢?四十年以来,各方面的专家始终没办法破解,只能根据检测结果做些推断罢了。
美国佛利尔艺术博物馆收藏了一把「吴越菱形纹饰剑」,邀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共同研究。他们没有找到答案,只提出一些假设:是用天然植物酸或酸性盐来蚀刻表面吗?还是采用渗透、上釉和封闭技术?
涂一层金属膏剂(固体渗透)?(物理)
剑身经过防腐防锈处理,在表面形成「保护层」(防腐外衣)。其它出土的青铜器,也披着这层斑驳的外衣。
古董不能触碰,研究工作很难进行。上海博物馆库藏着一块菱形纹饰剑残段,长度只有半公分,名义上属于没办法在展览亮相的「废品」,却能用来探究宝剑的秘密。上海博物馆和上海材料研究所不客气了,拿出扫描镜、电子探针和金相显微镜这些现代测试手段,分析菱形纹饰的表层和断面。
他们推测古人应该没有使用涂镀(涂装电镀)技术,而是采用现代的固体渗透技术。因此他们模拟了金属膏剂涂层的表面处理技术,结果剑表出现黄白相间的图案:
1. 黄色(没有涂膏剂的部分,保持青铜原色):
﹡遮盖剑身的某些区块,这里就不可能涂敷膏剂了,因此保持青铜原色(黄色)。
2. 银白色(涂布膏剂的部分穿上结晶层,变成银白色):
﹡裸露(没遮住)的区块均匀地涂上一层锡粉(金属膏剂)。
﹡加温一段时间,膏剂受热熔化成一层液态金属。
﹡冷却以后,凝固成一层银白色的结晶体,附着在剑身上。
加温时间越长、温度越高,结晶层的厚度就会递增。手工产品学问很大,每件青铜器的结晶型态都是独特的,由这些因素决定厚度-- 膏剂的含锡量、表面处理的温度和时间、冷却速度,以及种种的因素。那你知道老师傅的优势地位了吧?累积经验越久,手艺越高超,拿捏得越精准。
再加上硫化处理?(化学)
用硫粉或硫化物进行「硫化处理」,青铜器表面就会产生黑色或暗灰的硫化层,黄白相间的剑身,会变成「灰黄--黑亮相间」。这个灰灰黑黑的硫化结果貌不惊人,却能阻止其它的化学作用,宝剑就不容易生锈或腐蚀了。
硫化层的厚度只有0.1公厘,相当于一张报纸厚度的10%。这层保护膜让古剑不锈不腐,是古代科技史上的重大成就。最后还要进行抛光(polish)处理,剑表才会光滑。
北京有色金属总院进行的「X射线衍射分析」显示,菱形花纹含有较多的锡、硫。用同一种方法测定另一把越王剑,结果大体上相同。专家推测,吴越地区在两千五百年前已经普遍运用「硫化处理」技术了。
秦朝承接了这些表面处理经验,进一步发展出「铬(读「各」)盐氧化法」。用铬盐在剑表形成一层极细密的保护膜(防腐外衣),防腐能力超强啊!直到20世纪后半,西方世界才开始应用这种技术。
多亏了密死循环境?(大自然)
即使并没有「硫化处理」,宝剑长年埋藏在土壤里,花纹部分照样有机会产生0.5%含硫量。
湖北省博物馆某些考古学家认为,战事连年延烧,青铜兵器消耗量惊人,不可能也没必要进行防锈处理。但这句谚语显示,古人知道怎样保存埋藏物:「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只半年。」
「越王句践剑」正是根据这种经验原则保存的:
﹡「越王句践剑」紧紧插进剑鞘。
﹡一椁两棺层层相套。
﹡「望山一号楚墓」密封得滴水不漏-- 椁室周围用木炭隔潮,并且用白膏泥填塞。这膏泥不是普通的膏泥,它曾经用人工淘洗,致密性极高,几乎能全面隔绝空气。
墓室深藏在含氧量低的中性土层里,构成一个密闭性高、跟外界隔绝的的环境。江南地带地下水位高,墓室长期浸泡在地下水(含氧量低)当中,结果是内部的空气非常稀少。
在这个密闭的环境里,墓室里的尸体、丝绸衣物和食物腐烂之后,有机会在剑表产生硫化物,让剑身维持光亮,锈蚀只达到肉眼难以辨识的程度。
青铜剑的主要成分是铜,它属于不活泼金属,不容易锈蚀。几百年后产制的西汉铁剑「活泼」多了,每把铁剑都带着斑斑的锈迹出土。所以说,你如果想为自己立个像,原料清单绝对要排除铁,可以考虑铜或青铜。
以上这几种技术,都是现代西方的科学突破。难道古人早在两千五百年前(领先欧美两千多年),就懂得应用「精密铸造」、「复合金属技术」、「金属膏剂涂层」和「硫化处理」这些黑科技?古人用简单的机械和加工技术,媲美甚至超越现代技术,这是现代人没办法想象或破解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