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生活虽那么同一般社会疏远,但眼泪与欢乐,在一种爱憎得失间,揉进了这些人生活里时,也便同另外一片土地另外一些人相似,全个身心为那点爱憎所浸透,见寒作热,忘了一切。”
---沈从文
昨天看到一个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天,太阳和风想比比谁更厉害。恰巧这时路过一个人,于是风提议道:“不如我们就比谁能将他的衣服脱掉吧。”太阳同意后,风便开始猛烈地吹他的衣服,不料感受到强烈风的行人,开始死死地抱住衣服,任风怎么吹,人和衣服都紧紧地贴在一起。风实在没办法便收手了,这时候太阳出来了,阳光一点都不如风那般猛烈,暖洋洋地洒在行人身上,但过一会,行人走热了,便自己将衣服脱了下来。
这个故事想要告诉我们的是,有时候温柔比强迫的力量更大。看到温柔二字,我便想到了沈从文先生的《边城》。《边城》这本书,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它讲述的是,在依山傍水的边城小镇茶峒里,一位老船夫的孙女翠翠与顺顺家两兄弟纠结悲伤的爱情故事。
但它完全不像那些三角恋故事一样狗血,反而用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的字句,描写出了茶峒的清新秀美和小城里人们淳厚真挚的情。它的字句温柔细腻,情节顺理成章。故事里的一切都好像是必然发生的那样,平淡简单,却让人感触万千。真实生活、无声爱憎,以及那求而不得的纠结和避无可避的悲剧都于字字句句中淡淡渗透。因而,我不仅为他那令人拍手称赞的句子和跌宕起伏的情节所吸引,更着迷于他字句中的温柔。
除了‘柔’,美也是边城的一大特色。而且这部书在描写的环境美,都是最自然,最纯净的美。比如: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廿丈,河床为大片石头做成。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又比如:
深潭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皆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迫人眼目。
细腻笔触将湘西的美勾勒得淋漓尽致,美轮美奂。我想沈从文先生之所以这么描写周围环境,有三个原因:其一是沈从文先生本人的喜好,愿意将美渗透到作品之中。其二是著作这本书时,沈从文先生正爱情事业双丰收,不觉便将心中的爽朗以美的形式表现了出来。其三是沈从文先生希望通过风景的清新明媚,来暗示故事人物的性情,没有势力丑陋的贪婪,只有如山水般的清新通透。论是何原因,我都由衷地欣赏这份美,这种来自湘西的清新。
如果说《边城》的‘柔’使我着迷,‘美’使我陶醉,那么‘情’便真正地使我沉沦。‘情’字向来令人惆怅,古有“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随。”今有“快乐的事情有很多,但每种都缺你不可。”情是人与木石的区别,也是一种无形的枷锁,它使人欢喜,又使人悲痛。而这在《边城》中都有体现,而且这情不只有爱情,还有亲情。
亲情喜于老船夫与翠翠深厚的感情,彼此的依赖,也表现于天保两兄弟的手足之情,彼此成全。而悲于老船夫迫于年龄,于风雨之夜离开翠翠。也在于天保两兄弟因翠翠相处尴尬,在天保意外去世后,他们彻底天人两隔。爱情的喜,有天保,傩送喜欢翠翠的内心欢喜,还有翠翠喜欢傩送的少女萌动。而悲在天保的爱而不得,傩送的纠结矛盾和翠翠的无望期待。
这本书是一本有感情的书,只可惜演绎的是先喜后悲的剧情,没有恶人,却成悲剧。用沈从文先生的话说,就是:“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善终难免产生了悲剧。”虽说是悲剧,但我仍感慨这份情,因为无论苦或甜,都十分的真实,感人。
小城里的故事就像沈从文先生说的那样:“他们生活虽那么同一般社会疏远,但眼泪与欢乐,在一种爱憎得失间,揉进了这些人生活里时,也便同另外一片土地另外一些人相似,全个身心为那点爱憎所浸透,见寒作热,忘了一切。”虽然讲述的是边城人的爱憎得失,但也与我们的生活颇为相似,这种共鸣往往才能感同身受。
我知道边城的悲剧有时也会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但我相信我们的生活一定不会像边城一样悲伤。因为边城的故事已经结束,而我们的日子还在继续。只要生活还在继续,一切就都还有转机。所以我们还是要勇敢地去用心对待生活,去做想做的梦,去追想爱的人。就像那句话说得那样:“不要因为未知的结局,而放弃开始。”
最后,愿你们都可以有同于边城人的真实纯朴,异于边城人的欢喜结局。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无物永驻,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