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说:“我们常把我们视野的边界当成是世界的边界”
——因为你感受不到,所以就如同不存在,你根本不知道你感知的边界之外的那些东西,于是我们就像找钥匙的人一样,把我们的视野自动固化在一个自身局限所决定的认知监狱里。
生活中总有一些人有“受害者心态”,老觉得别人在迫害自己,别人、周围的人甚至整个社会都在给自己设障。仔细分析的话,会发现这种心态包含几个因素:
比如说,自己是无辜的,不仅无辜而且有才华特长。
这是“受害者心态”的一个潜在前提,对自己的认知或者对自身以及自身与世界关系的基本认知成为各种感觉、判断、加工、整理事实、形成结论、作出选择的前提条件。
还有一些他们没有明确意识到的认知:比如“这个世界是嫉贤妒能的,总是不能容忍天才或者杰出的人”,而且,只要有这种认知,就一定会找到大量关于这方面的理论,与此相关的名人名言会自然映入眼帘。
在“受害者心态”认知加工体系下:
一些相关事实会处于高光状态:与这个结论相抵触的事实和数据就被自然忽略了,最后导致这种认知越来越强化/固化;
在这种心态下也要努力突围和找到解决之道,但这种应对之策常常是无效的——这种认知派生出来的判断、选择带有一种明显跟别人不合作的心态,或者说个人的支持网络非常薄弱甚至没有,他的行为/行动常常无疾而终,甚至出现悲剧性的结果;
处在“受害者心态”的认知框架下,很容易对结果进行解释,让这个结果进一步印证自己是无辜、优秀和卓越的,是他人总在与自己作梗。
“受害者心态”也是一个很难突围的认知监狱。这种监狱的围墙具有一种反脆弱机制:越是抵抗,它就越强,以至于他的认知最后变成了几乎是唯一的认知——这个世界是与我为敌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