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语》——学而篇

《论语》——学而篇

作者: 长成大人的孩子 | 来源:发表于2018-08-19 18:11 被阅读0次
                                       

【原文】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注释】

1、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2、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3、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

4、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

5、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译文】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解析】

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康有为说,孔子的学说是“爱人”,泛爱一切人。但本章里所说的“爱人”则非此意。他所说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而“民”才是百姓,是被治者役使的对象。可见,“爱人”不是爱一切人,而只是爱统治集团中的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是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会思想。但这与“爱人”与否则无太大干系。从另一个角度说,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策。

鲁迅曾经指出:“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这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看待孔子治国方略的。因而颇具尖锐性。


【原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释】

1、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2、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3、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4、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5、泛:音fàn,同泛,广泛的意思。

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7、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8、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译文】 孔子说:“弟子在家要孝顺父母,外出要尊敬长辈;谨慎而且守信用,博爱民众,亲近有仁德的人。做到这些以后,还有多余的精力,就用来学习文献知识。”

【解析】

孔子认为仁德比学习更加重要。学生可以不掌握很多的知识,但一定要懂得做人的道理。从《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与学生讨论的核心在“仁”、“义”、“礼”,而非“学习”。比起传授给学生知识,孔子更倾向于让学生们成为君子。

本篇第二则中曾提到孝悌的问题,再次提及这个问题。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注释】

1、君子: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

2、重:庄重、自持。

3、学则不固: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坚固解,与上句相连,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坚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见闻少,学了就可以不固陋。

4、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5、无:通毋,“不要”的意思。

6、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7、过:过错、过失。

8、惮:音dàn,害怕、畏惧。

【译文】 孔子说:“对君子来说,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学习,所学的也不会牢固。要亲近怀有忠和信两种道德的人,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交友。有过失就不要怕改正。”

【解析】

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庄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有错必改。以上所提四条原则是相当重要的。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过则勿惮改就是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可以说,这一思想闪烁着真理光辉,反映出孔子理想中的完美品德。

做人不可虚妄,更不应装腔作势。每一个人都有他的长处,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正如夫子所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工作经验不足的应该虚心向前辈学习,学习后进的应该讨教学习优良者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做人要自重,持重养德,摒弃轻浮与乖张,尊重他人。比对别人的长处,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改进。


【原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注释】 1、其:他的,指儿子,不是指父亲。

2、行:音xìng,指行为举止等。

3、三年:对于古人所说的数字不必过于机械地理解,只是说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间而已,不一定仅指三年的时间。

4、道:有时候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词,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这里表示“合理内容”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父亲活着时,要观察他的志向;父亲去世后,要观察他的行为。如果三年不改变父亲的行为原则,就可以说是孝了。”

【解析】

不孝分三种层次:一为不顺从父母者,二为不能为家族开枝散叶者,三为父母有错而不加劝之。

孔子所言之“孝”是在特定环境之下,子女对于父母的一种依顺,这种孝无可厚非。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想观念的改变,这种孝已多少有些不合时宜。诚然,父母在世时有好的志向,父母离世后有好的行为,这样的人不失为孝道之人,但是,父母的为人处世也并非全部是对的,也有有过失的地方,继承父母好的遗志是孝,但对于有过失的地方,如果依然一味遵从,那就是愚孝了。当然,无论父母是错是对,在世时我们都应该尊敬他们,离世时我们也应该怀念他们,至于在遵从他们的观念的时候,则要分清是非黑白了,这样才是真正的孝。


【原文】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

1、礼:最初的意义是祭祀礼仪。《说文解字》:“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2、和:调和、和谐、协调

3、先王之道: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4、斯:指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

5、节:节制,约束。

【译文】

有子说:“礼的用处,以和谐为贵。古代圣贤君王的治国之道,可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也有行不通的时候。如果只为恰当而求恰当,不用一定的规矩制度来加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解析】

孔门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孔子在本章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有意义的。在奴隶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仪节文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情唯命是从。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对此,由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相关文章

  • 学论语学而篇1-16(6/100天)

    学论语1.1-1.3学而篇(1/100天) 学论语1.4-1.6学而篇(2/100天) 学论语1.7-1.9学而篇...

  • 小议“无友不如己者”

    昨晚读《论语》学而篇 ,今日上午还读《论语》学而篇。昨晚草草读了学而篇共十六篇,今日是一边手抄一边背,抄...

  • 今天是六月16日

    《论语》学而篇一结束

  • 寓乐于学的境界

    一一学《论语.学而》有感 《论语》是孔子儒家经典著作,主要记述了孔子和弟子的言论。而《学而》篇作为《论语》的开篇之...

  • 论语第一篇——学习篇

    开始阅读《论语》第一篇——学而(本文摘自360个人图书馆) 【本篇引语】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

  • 001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学而篇》

  • 《论语》2018年10月06日

    《论语》:学而篇第一 【本篇引语】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

  • 学《论语.学而篇》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1.巧言令色。生活和工作中遇到此类人在所难免,往往真诚待人,却被人背后捅刀。在这些年的工作...

  • 学《论语.学而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我们常常为别人的不了解而感到焦虑。在近两年,我在工作上总是得不到领导的关注和理...

  • 学《论语.学而篇》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今天学习的内容适用在公司和团队的管理,也是用于个人成长上。1....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学而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oac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