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下今日的惆怅,生活一路狂奔,也需要偶尔驻足反躬自省
今日休息,上午天阴,中午有大概一小时的晴天,之后转阴,晚8点左右骤降暴雨半小时…
大概很久没有如此长的闲暇时间,我竟然有些不知道该怎么用这些多出来的时间了
醒来刷了一些消息,然后看了一些写作的前辈们的故事,大多都写了十年以上的,出了十本以上的书,这些让他们功成名就
慢慢了生了一些惆怅,不知这种情绪因何而来
于是今天的生活背景音为《失意》和《孤独》(都来自火影)
一边散步去咖啡店,一边听音乐,然后突然想到一句话:用工作,故事和音乐来养我
每天的工作能养活自己了,业余时间都在阅读,写东西,锻炼,听音乐…
路遇一片紫色花海,拍了几张,简单处理后发了几张在家人群里面,之后又发了几张给一个朋友,她昨天七点半左右提醒我看美丽的晚霞
之后到了目的地,点了卡布奇诺和马苏里拉面包,坐下来开始查看视频数据,回复评论,看一下文章评论和回复,用了一个多小时
之后看了两篇行业分析文章,写了一段评论:
我毕业没多久的创业项目就是和同学开了一家甜品店,之后送人了(现在还活着),之后进入互联网行业,也在一直注意实体店,每年花很多钱去奶茶店,咖啡店,书店体验,18年接触到瑞幸,去过深圳的好几家店铺体验过,当时还是比较看好的,后来经历财务造假再接着“复活”,接着就是星巴克和漫咖啡了,因为空余时间大多时候在看书和写点东西,慢慢的就选了咖啡店,那时才开始理解“第三空间”,不是在这里喝咖啡,而是每天花点钱购买几小时安静的时间
实体店的生意有千年历史了,到今天普遍的重负都是“房租”(实体店空间属性决定的,但今天有很多方法破解这一点),最开始我的店也有一种给房东打工的感觉,我一度也以为很多属于“传统的”“夕阳的”产业,后来一资深人士给我讲他的逻辑,基础做的是“餐饮”这一点做通了,攒点钱不难,长远来看,是做“服务”,这一点想象力和空间都很大,这一下子让我开窍了一点,限制我们的,是我们的才能和认知
用了一个小时,接着在想继续学习《心理学与生活》还是做其他的,最后决定写点东西,找了一下题材,没找到合适的,然后注意到今天的背景音,去看了一下数据《孤独》听了40遍(想到鸣人一个人坐在学校院子里的秋千上的背影,没有一个朋友),《失意》听了36遍(想到鸣人总吊车尾,总做不好简单的事儿,理想确是要成为火影),然后就决定写这个感受
关于孤独,前段时间写过一些:人的孤独感”
有时刷朋友圈,总能看到他们文字里面满满溢出的孤独
当然还有对爱情近乎虚妄的渴望和想象
每次看到都忍不住想点赞或评论,最后还是忽略划走了
有一朋友,每次发生的事儿都巴不得向遇到的每个人讲,一有机会就想参加聚会,或者害怕一个人待着,原以为她是外向而活泼的,某天突然看见,她一直都是孤独的,热闹是她孤独的“药”
后来转念一想:小丑竟是我自己
我感受到了别人的孤独,因为我也是孤独的呢
按照正常逻辑,我开始想把它们视作一种问题:我怎么又孤独了?
这是上次写的,接着今天继续想这个话题,孤独感不是消极的,对我来说,很多时候,我都喜欢一个人待着看书,写东西,锻炼…独行侠的状态孤独必然是如影随形的,那么接受并习惯就好了
接着是惆怅的失意,还记得的一次是大学时英语老师组织了一次观影活动《美丽心灵》,看完电影之后,当时有一些失魂落魄,有些分不清生活是否真实,我是否正常(高中时经历过分裂状态和抑郁)
后来有多次看电影之后都有一点惆怅和忧郁,我能捕捉到这种情绪,但又完全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在思考的时候,偶然看到之前收藏的一个小故事:一个男孩子,看着猫王的表演,各种羡慕与难过。为什么,他能做到这样;为什么,我不能象他这样?……
这个男孩是约翰.列侬。
我开始有些明白我的惆怅和失意了,为什么他们可以创造出如此了得的东西,从产生这个疑问的那一刻,我就没找到答案,就这样一直探究,一直失意和惆怅
后来,我找到了一个切入点:探究真相,于是开始慢慢的能理解前辈们了,也开始靠近他们了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这是常态,是我们成长状态的一部分
最后再说说最近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生活的混沌状态(没有目标)
目标(梦想)就如一个顽疾一般一直困扰着我,小学时,语文老师讲一个实验说:没有目标大概就是“失败”和“平庸”的
这个困惑一直延续到今天,最近有了不一样的想法,为什么就一定要有所谓的目标呢?每个人天性里面都有“指针”,没目标大概才是常态,也就是梦想,目标的框框只装得下一部分人
看一个人,先看其作为生物的部分,然后才是其角色的部分,最后是其“文明”的部分,精神内核,三观认知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