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不能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安静一些,你看看你”
“你为什么不能像人家谁谁谁一样,动作快一些,这么小就不利索”
“你为什么就不能像谁谁谁学一下,你看看人家”
十万个为什么是我自学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这才是你家孩子和别人家孩子拉开距离的真相!1
2017年12月末我参加了一场读书会组织的线下跨年演讲会,当时天气的寒度远超人们心头的热度,以致到场的人数掰指头算不到20个,即便如此,大家还是热情高涨。
有全职妈妈深情的朗诵、有职场白领激情的演说,还有IT人员幽默的演讲(也是范儿)。
但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一位身居要职的女高管,她看起来身材高挑,沉着干练,却在演讲时像一个被欺负了的小孩,声音素,眼神低,完全不像刻版印象中所谓的女高管。
“我妈干活特别快,是个急脾气,只要我干活方法或者姿势不对,她立马就训我,你看人家谁谁谁,怎么就不能多学着点。这个时候一般我不敢尝试,也不敢再做了。”
虽然已是职场高管要职,但那种自卑感还是弥漫在空气中,围绕在整个演讲会场,Hold住了每个人的目光,同时也唤起了在场很多人儿时的那个“别人家的孩子。”
2
打击式教育,排名次,现在想来确实利在前,弊在后。
打击式教育,现场收效,孩子(所谓我们小时候)不敢再犯错了,但信心也被打散了,导致做什么事情前都要经过家长同意后才敢实施,不然鬼知道接下来我要经历什么。
记得我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
在学校表现不好,叫家长;
作业写的不好,找家长签字;
期末考试成绩通知书,家长要签字;
……………………
家长这个称呼在孩子眼里,份量太重。
一个眼神能让ta感到不安,用撒谎瞒天;
一个微笑能让ta春意盎然,用行动开场白;
一句不怪能让ta愁眉舒展,且保证不再犯;
这才是你家孩子和别人家孩子拉开距离的真相!3
同事高姐,有一儿子,5岁,正是活泼好动的年纪,有一次带到公司,我看到他在办公室里来回折腾办公椅,一会儿喊,
“妈,我饿了,你给我拿吃的……”
“那不有零食吗?自己吃”
“妈,我困了,要睡觉,你给我拿毛毯”
“那不是有毛毯吗?自己盖上”
“妈,你看奥特曼在打怪兽”,说着手舞足蹈的表演给妈妈看,但是她根本没抬一眼。
我在一旁观察,很奇怪,为什么在一个陌生场合,小孩子可以这么肆无忌惮,颐指气使地使唤自己的妈妈,而且妈妈也无动于衷。
后来经过了解才得知,高姐说,孩子爸爸经常出差不在家,而他唯一可以对话的就是妈妈,加之工作忙,就忽略了孩子。
孩子跟她分享的那些动画片奥特曼,她觉得太幼稚,也没兴趣,就这样孩子经常自说自话。
后来我跟高姐打赌,说三分钟就可以让小男孩跟我成为亲密好伙伴,并且让他喜欢上我,高姐对我半信半疑。
我用了反应情感的方法:
第一步: 陪他看动画片,他在讲话时我正对着蹲在他跟前,他说的兴高采烈,我也听着入神,随时点头,表赞同;
第二步: 我描述出他此时的情感,他好开心,慢慢的跟我分享了更多;
第三步: 我教会了他什么叫高兴,什么叫难过,什么叫感受;
最后他成功牵了我的手。
这才是你家孩子和别人家孩子拉开距离的真相!4
临走时,小男孩跟我说,“姐姐,下次我们还要一起玩,一起看动画片……”
接下来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小男孩会那么肆无忌惮的跟妈妈提要求了。因为妈妈经常忽略孩子的感受,觉得小孩子懂什么,也没什么话去交流。
但是孩子不用教就能学会的是复制,复制父母的态度,复制父母的举止。
父母是孩子小时候的一片天,他们小时候对这个陌生好奇世界的认知,需要父母用言传身教来解读,无论父母采用何种方式传递都是孩子三观认知形成的第一块砖,第一片瓦,因为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父母证”还是要考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