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长大·第四章:长大成人
34.说话也要学
2017-12-02 中国心宇心理网
第四章:长大成人
34.说话也要学
严厉的母亲
我现在已经是大专二年级了,从小到大都被束缚于母亲严格的管教之下。学习成绩在中专以及现在的大专班都是上游,一直很好。但是我不满足现状,在这个竞争激烈、优胜劣汰的社会,我觉得只读大专是不够的。妈妈想让我转本科,我也正有此意。也可能是为了让我考上本科吧,妈妈对我的严厉程度简直令常人难以想象。比如,平时不许我和同学出去聚会,甚至偶尔出去放松一下也不行,还有我不能跟同学去买衣服,如果买了她就怪我,对我说开学了可不能再出去玩了,要玩的话肯定没有好成绩。平时我最怕妈妈了,她的话就像一道命令一样,我不敢说一个“不”字。否则小到乱摔东西打骂,大到躲在屋里大哭,她这一套我是最害怕的,每次的反抗都是在我的慌乱以及母亲的哭声当中告终的。
我的性格比较内向孤僻,人际关系当然不好。我曾经想过用写信的方式和母亲沟通,可是她竟然看都不看,就当着我的面把信扔进垃圾桶。边扔还边说:“有什么看的,你的心思我还不明白?”极大地伤害了我的自尊心。我流了很多眼泪,已经不知道该怎么跟她沟通了。还有,就是平时我母亲每个月只给我十块钱的零花钱,我都舍不得花。我唯一的要求就是能不能自己给自己买衣服穿,她不同意,说我衣服够多了。其实父母很少给我买什么衣服,不少衣服都是好朋友看我衣服少送给我的。我二十一岁了,不是一个爱追流行的女生,也知道父母挣钱不容易,所以从不乱花钱,但是我需要用自己的一些时间和精力来支配自己的生活,而且我很自觉。像我母亲这样,对我的学习其实没有什么帮助,反而使我整天精神很不好,很压抑,也很不快乐。其实看一看我身边同学的父母好像都不这样,反而他们也考得很好。我非常痛苦,不能自拔,希望李老师能拯救一下我的心灵。
首先我们要感觉到,妈妈看来是有些情绪,她把很多关注都放到女儿身上,好像没有自己的生活。当然我们不知道这个母亲为什么那么地在意一个二十一岁的孩子,因为信里面一句都没有提到爸爸,也不知道她们家里还有没有兄弟姐妹,为什么感觉上她跟妈妈好像密不可分。
有些时候家庭里会形成这种“结盟”现象,所谓结盟就是说本来家庭是三个人或四个人,但有两个人紧紧地缠在一块儿,所有的东西都要求一致。比如妈妈的想法孩子一定要接受,孩子的利益就是妈妈的利益。显然,妈妈想帮助女儿的办法就是跟她结盟,让孩子像自己来促进她的成长。从动机上来讲,母亲用的是自我牺牲的方式。她哭吵都是为了孩子,不是为了自己。不是说“孩子你对我好一点,你帮我做事,你帮我挣钱”,而是说“孩子你要好好学习,将来成为有用的人”,这样的动机应该说是值得赞赏的。但方法上,她对女儿的教育受先占性观念的影响。比如认为孩子总是不懂事,不太可靠,不管她年龄多大,必须使劲管住女儿才能让她成熟。在我看来,这个母亲太热衷于母亲的角色,孩子已经到了二十一岁,有法律上、生理上、心理上的成熟,也有自己的价值体系、审美观念和生活态度,母亲意识不到,还孜孜不倦地执行着母亲的功能。
反过来,女儿又把妈妈的态度看得太重了。二十一岁的女孩不管妈妈说什么做什么,都应该有自己的准则,爸爸妈妈所表达的意愿只是意愿,不是命令。这个女孩太在意妈妈的表情,以至于把妈妈的一些意愿看成了很大的压力,实际上女孩也希望从妈妈那儿得到一致。她做任何事情都渴望得到妈妈的赞赏或者认同,如果得不到妈妈的认同,她本人就慌乱了。其实,她缺乏足够的自我认同的能力,如果她温和且坚决地坚持自己的决定,母亲就会找到让自己发生改变的理由。看起来是妈妈的问题,透过对妈妈的问题描述,我们同时看到女儿本身存在着自我认同不够,没有那么坚信自己是正确的,没有自我决策能力并敢于自己来负责任的勇气。母亲的哭闹是对关系的催眠,维持母女的现存状态。如果女儿意识到,妈妈当然会按照妈妈的心态来说一些话,她哭也好,生气也好,总是希望给女儿一个好的建议、方向。但是最终要由女儿自己来全盘衡量自己的生活,自己作决定。这样哭闹不重要了,催眠的魔力消失了,母亲也懒得再哭闹。有些时候如果女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了,效果好,妈妈也就接受了。
不能单靠这封信就认为妈妈不信任她,要想到二十一年来母女产生互动的过程是很漫长的。当然不排除妈妈有个人的问题,但是这个互动形式一直到了女儿二十一岁都没有改变,就有可能是女儿的行为、态度无意识地鼓励了母亲。如果女儿能给妈妈很好的信息,让妈妈感觉到她已经长大了,她有能力来处理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包括人际关系,妈妈就会慢慢解脱出来,关注自己的生活。
当然,如果妈妈处在情感剥离的状态,比如说她离爸爸很远,或者爸爸不在身边,她强烈地需要女儿,要从女儿那得到家庭情感的话,则是另外一回事。但是这封信并没有告诉我们妈妈在个人生活上不快乐,或者说她没有爸爸的很好的照顾,因此也不能做这样的分析,只能说这个母女的漫长互动过程形成了这样一种模式。女儿小时候也许觉得好,“妈妈把我管得很好,很安全,什么事情妈妈都帮我想到了”,会回馈给母亲她很舒服;现在长大了,这样管就不舒服了,不好玩了,也要让妈妈知道自己不舒服。不要对妈妈所做的事情做是非评判,不要说“妈妈错了,我们这个年代的孩子不是这样想的”。而要说“妈妈,你这样管我,我不开心,我觉得不舒服,有压力,你给了我很多思想负担”。要把这样的话告诉妈妈,女儿可以说“妈妈说的都是对的,但是你给我那么多对的东西,就让我很有压力,我就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把这种困惑告诉母亲。她会想到自己的动机是要让孩子好,让孩子成功,而目前的行为和自己想达到的目的是矛盾的,南辕北辙,这个时候妈妈自己就会调整她的行为。
我想对这个女孩说,母亲在意你的学习,当你坚持观点时,在学习上就应更积极努力,并有好的效果,让妈妈感觉你是对的。如果学习本身不好,妈妈正为这个着急呢,她一着急就顾不上所谓的方法了,也不那么尊重你、信任你,就会凡事都要你马上按照她认同的方法去做。
怎么去跟母亲沟通?孩子要站在父母的立场上来看问题。父母有法律责任要来教导孩子,他们会认为如果自己不说一些不好听的话,就是没尽到责任,但是说话只代表他们的位置或法定角色。比如说教导孩子要有道德,要节俭,要对人好,要善良,要宽容忍让,要有公益心。很多教导可能不符合现代社会追求成功、追求自我、追求效率的思路,但那是文化的积淀,是为了在自我高度发展的时候内心有道德均衡。父母做这些教育是必然的,如果孩子产生反感,或者不喜欢那一套,那孩子怎么来处理呢?孩子首先要想到,这种反感是来源于成长时对权威角色的反感,不见得是对父母说的内容反感,它只是对强加式的、不可商量的、不可讨论的话语方式的反感。
所以,对孩子来说,有些时候可以用一些技术。如果爸爸妈妈用你不喜欢的方式说一些你不爱听的话,沉默就是最好的交流。沉默看起来没有交流,但实际上是一个很强的交流,爸爸妈妈说什么都闭嘴,听完了以后就走开,如果爸爸妈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说话就积极地回应,形成良好的互动,让彼此都感到愉快。以后爸爸妈妈自然会选择好的方式,因为他们觉得如果孩子不爱听,说也没有用。这是消退与强化并用的心理技术,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冲撞父母,没有表现出不快乐,只是听,听完了就走开,不做任何表达。当然如果爸爸妈妈非要你表示态度的话,你可以给他们含混的回答,但是不要丧失自己的权利,不要说“您说得对,我一定照办”,因为这样的话反过来会给自己带来压抑,以后爸爸妈妈会说“你看你骗我们,你当时答应了我们,但是你没做”。你可以说“我试试看……”,“我得等一等……”,“我要观察一下是不是这样做可以……”,还有就是“我还得想一想……”。这些话都不是说爸爸妈妈错了,而是说我需要考虑,把自我融进去,为自我找到位置,也就是告诉父母:“我还有一个位置呢,你们讲完了我还要有一些想法。”这样父母想生气也没有理由,想恼也恼不起来。如果对父母说,“你们想错了,这样干根本不行,还是我说的对”,就会形成关系的对立,冲突也在所难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