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过小学低段的数学老师都知道,在成人眼中特别简单的认识钟表的问题,对于儿童而言却犹如一座山峰!这时有人就会放弃,认为孩子长大一点自然就认识了。
是啊!当孩子长成大人的时候,生活经验的积累自然会帮助他们认识钟表。这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1、既然长大之后自然就会掌握的知识,我们为什么还要教?
2、我们仅仅是在教孩子们认识钟表这项生活技能吗?
答案是否定的,我们不是在教孩子们一项生活技能,那到底在教什么呢?
我们在试图带着孩子们像数学家一样去思考他现在所能理解的“时间”到底是什么。
回到古老的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是如何意识到时间这个东西的,也许甲骨文可以让我们窥探一二。
甲骨文不仅仅的一种文化符号,更是一个个生动的唱着歌的时间故事。
日月轮回,斗转星移,大自然以最最原始的方式启迪着我们人类的智慧,将“日”和“月”的观念映入我们的生活。
大地的复苏与繁荣,枯竭与没落,又以另外一种方式告诉着我们“春,夏,秋,冬”的轮回变化。
谷物丰收,季节更替,我们在这样循环往复中体会着“年”与生命的意义。
当你看到孩子们充分调动自己脑海中的已有经验,像赤子一般去穿越这些时间故事的时候;当你看到他们像有智慧的先民那样去思考的时候,时间观念就已经开始在他们心中萌芽生长了。
在我们开始精确认识钟表这个记录时间的工具时,孩子们很自然地称我为“钟表家”,我也称他们为“小钟表家”。我们就像一个最早发明钟表的人一样去思考问题!
钟表上为什么要有12个数字?为什么每个数字之间的间距都要一样?为什么大部分表盘是圆形的?钟表上有没有起点?如果有起点,那么终点在哪里?钟表上为什么要那么多指针,只用一个指针可不可以……
是啊,为什么?当这些问题搞清楚后,钟表就真的成了记录时间的工具。而这一切的讨论并不是纸上谈兵,而是伴随着孩子们制作钟表的过程中自然引出的。
表盘做出来了,问题却没有完!钟表上的数字之间有哪些好玩的规律?表盘上的一大格表示什么意思?哪个是时针,哪个又是分针呢?怎么才算是顺时针,怎样是逆时针呢?
那就用动作摆一摆,用手捏一捏,在表盘上找一找,整个过程就是好玩的手工游戏和动作游戏。
之后我们就要试着用指针去表示时间啦!
咦!这是在干什么?数学老师在教孩子们扫地吗?
哈哈,当然不是,我们拿扫把当时针,在地面这个大大的表盘上用时针表示时间呢!几点整,几点多一点,几点半,快几点。别小看用的是小扫把,在准确表示时间上孩子们的态度可是相当的谨慎。我们再拿钟表考考小伙伴吧!好像用一根时针表示时间实在是难不住你们啊!
如果把分针也加上呢?
等等老师,时针在钟表上是一格一格这样往前走的,但是分针呢?分针在钟表上是怎么运动的?分针和时针的运动又有什么关系呢?还是到我们的大钟表上去玩吧!
老师瞬间变成了老爷爷,哈哈,老爷爷走得慢,孩子们跑得快,老爷爷走一格,孩子们,你们想跑多少呢?
跑上一大圈!
那我们来试试看……孩子们和老爷爷一起出发了,老爷爷走了一大格,孩子们果真按时跑了一大圈。
教室里的一把小扫把,也成了游戏的主角。孩子们把小扫把塞到老爷爷手里,游戏继续喽!老爷爷走大格,小朋友跑了一大圈;老爷爷走了半格,小朋友跑了半圈;老爷爷淘气了,只走了一大格的一点点,小朋友也只走了一大圈的一点点;哈哈,老爷爷快把一大格走完了,小朋友也紧跟着快把一大圈跑完了。孩子们慢慢也不甘心自己当“小朋友”,他们也要体会一下当“老爷爷”的感觉。
就这样,时针和分针之间的运动规律这个看似不可跨越的教学难点,我们在游戏中顺利解决了。
那还等什么?用时针和分针一起表示时间吧!大钟表游戏实在是太好玩了,孩子们自己拿起“时针”和“分针”尝试着自己表示时间。
从七点整到八点整,时针和分针该如何运动?从八点整到八点多一点,时针和分针该如何运动?从八点整走到八点半呢?如果到了快九点呢?所有的时间观念完全是动态的,时针和分针的运动就是自己的运动。
如果回到钟表上呢?有了那么充足的动作游戏经验之后,孩子们的语言描述就更加准确了。
整个游戏玩下来,孩子们不仅能够认识整时和半时,几点多一点和快几点也会被他们清晰把握,最主要的是这一切都不是一种静态的表示,连续的两个时刻之间也不再是毫无关系的。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我们在试图带着儿童去感受表盘上指针的旋转变化与日常生活中的时间流逝之间的某种关系。这种动态关系的把握,为之后孩子们时间度量观念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最后我们将自己一天的生活绘制成一张时间表,孩子们创造力是无穷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