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感性,回到语言的生命源头
读《诗意语文》有感(七)语文的诗意是基于语文的感性,王老师在他的《复活感性,回到语言的生命源头》一文中指出,语文的感性一是课程内容的感性,二是让学生以感性的方式掌握语文。这种感性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处理方式与操作方式的始终。
读《诗意语文》有感(七)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词语的理解,应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它,应用它。而不是生搬硬套的去读字典的意思。用王老师的话来说,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他们不仅有理性的生命,也同样具有感性的生命。语文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他不仅是作者理性的对白,也是作者感性的挥洒。课堂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他不仅需要理性的启发和诱导,也需要感性的点燃和熏陶。
读《诗意语文》有感(七)读完这个篇章,我将这种感性的教学也尝试着在我的课堂上进行了简单的实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去理解词语的意思,当一个学生对这个词语的意思能结合自己的生活进行解释时,其他学生的与这个词有关的生活经验同时也被调动起来了,于是对这个词的理解也越来越富有感性化,自然而然对这个词的认识也越来越透彻。我觉得,这或许就是一种形象化的感性教学带来的效果吧。
总而言之,感性的教学要求我们还语文以画面,还语文以旋律,还语文以意向。它是一种个性化的教学,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教学中我们应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最后,我想引用王崧舟老师的话作为自勉:诗意语文不是一个名词,也没有一个静态的、现成的诗意语文可以供我们去模仿。诗意语文只能成为一个动词,一个过程,我们不可能得到她、拥有她,只能在行进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