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医护人员在自杀预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遗憾的是,自杀死亡率在过去的十年内没见到有显著的下降……
在这一背景下,一些人认为自杀风险评估的效用有限。
1.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科学美国人》上题为《自杀风险评估不管用》的文章,称我们「并不擅长」评估自杀风险。
研究者之所以得出这一结论,主要是基于一项荟萃分析。在该荟萃分析中,研究者将研究对象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
研究结果显示,约一半的自杀死亡个案发生在低危组。
2.
为什么会这样?我们要知道,自杀是一种复杂的现象,涉及到了太多的因素,比如生物因素、人口因素、环境因素……
这就意味着,没有一个量表能够揽括所有的风险因素;它们都是从某些方面来评估自杀,比如自杀意念、自杀态度……
尽管心理测量学特性尚可,但是临床价值却很有限的。
3.
如果自杀风险评估不管用,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去做?
基于研究结果,自杀风险评估的预测效力虽然没有获得肯定,但也并没有被全盘否定——其中某些维度得到阳性结果。
相比抛弃这一操作,我们应该考虑如何更好地去操作。
或者说,就算预测效力很低,能否放大其他治疗价值?
4.
有研究者称,单独操作时,自杀风险评估几乎不会带来临床获益,不能把握个体化及特异性的危害╱保护因素,还会导致假阳性╱阴性个案出现。然而,若与结构化工具结合,则有助于增强治疗关系。
换言之,自杀评估不是能独当一面、一锤定音的工具。
…………
即便承认自杀风险分层的预测效力很低,但这并不妨碍我们通过评估自杀风险获得其他收益。比如说,对于那些常年存在慢性自杀观念的患者,安全方案及形成安全方案的过程是有重要的治疗价值的。
对于患者而言,医护人员为他的安全而努力,这一过程传递了医护人员的关切之情,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治疗关系。
…………
此外,自杀风险评估所获得的不仅仅是一个高危或低危的标签,还包括各种风险及保护因素信息。通过这一过程,我们可以发掘患者的资源,以及需要强化或纠正的点。
这样一来,我们所解决的就不仅仅是患者的自杀问题,而是更接近于患者的全面康复。
…………
5.
自杀风险评估的一个问题在于,这类手段可能催生大量的假阳性患者;这些假阳性患者可能被收入院,或者不能发展出健康的应对技能。
这个顾虑是有道理的:很多时候,患者入院治疗的是医师的焦虑,而并非临床所必需。
还是那句老话:比不评估更好的办法,是更好地评估。
6.
如何更好地评估呢?研究者建议把评估量表做成软件,由个体在电脑上作答,或者采用内隐测量(比如自杀Stroop任务和死亡╱自杀内隐关联任务),提高评估的准确性。
对于那些不愿意透露真实想法的患者,这或许管点用。
(参考文献:《自杀风险评估究竟有没有用?》,医脉通编译;《国外自杀风险评估量表研究进展》,黄俊峰、刘果、高柏慧、张园园、王旭梅;《患者自杀风险筛查与评估的研究进展》,许珂、胡德英、谭蓉、丁小萍、滕芬、周依、王舒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