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艺术史
一周两本书10:美的历程、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

一周两本书10:美的历程、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

作者: 萧闲alx | 来源:发表于2018-03-18 21:09 被阅读163次

    美的历程(李泽厚)


    李泽厚是1930年生人,算算到今年已经88岁了。在二十年前出版的《世纪新梦》后记中,他不无慨叹的说起自1989年后,国内汪国真的短诗、王朔的小说、张中行的杂著和余秋雨的散文的流行,还不无落寞的说了一句:“我能做的或者需要我做的,大概也差不多了?!”

    在二十年后的今天看来,当年他提及的那些人,除了余秋雨之外,其他的基本上也没有太多的关注者了。如今流行的是罗辑思维、是奇葩说、是晓松奇谈,这已经不是他们的时代了。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已经无法想象李泽厚在八十年代的年轻人心目中拥有怎样的地位,不知有多少人将其视为精神导师。但到底是时代流转,虽然依然评价颇高,但如今会去看他那些哲学著作的人当真不多了。不过这本《美的历程》却是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一直为人津津乐道,经常会出现在各类书单中,恐怕这是李泽厚当年始料未及的吧。

    《美的历程》是一本小书,统共也就16万字多一点;但也是一本大书,就像冯友兰说的: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

    有很多人会把《美的历程》当作中国古代艺术史的入门读物来推荐,这不是不可以,只是这本书的范围其实要宽广得多。一般的艺术史主要包括美术、建筑、雕刻、书法这,而《美的历程》则还囊括了图腾、哲学、文学、宗教等,堪称是在小小天宇间纵横捭阖!商周时谈青铜器,先秦时道哲学,楚汉时讲屈原和汉赋,盛唐时聊杜诗颜字韩文,宋元时说山水画.....完全没有一定之规,李泽厚只撷取每个时代最风采夺目最具美学特征的文化内容来阐述,让读者眼花缭乱中明了“美”是如何把一代代传承又变转腾挪的。

    这本书毕竟成书于三十多年前,不少观点都已成为常识或显得不大妥当,所以不大可能像当年的那些读者那般觉得惊艳,非这么说的话就难免有点违心了。不过还是不时会有眼前一亮的感觉,某些视为常识的刻板印象会受到强烈的冲击。比如说汉赋,一般来说评价不太高,辞藻华丽、缺乏内涵、言之无物是常见的批评,而李泽厚却不这样看:

    壮丽山川、巍峨宫殿、辽阔土地、万千生命,都可置于笔下,汉赋正是这样。尽管是那样的堆砌、重复、拙笨、呆板,但是江山的宏伟、城市的繁盛、商业的发达、物产的丰饶、宫殿的巍峨、服饰的奢侈、鸟兽的奇异、人物的气派、狩猎的惊险、舞女的欢快.....在赋中无不可以描写,着意夸扬。它们所力图展示的,不仍然是这样一个繁荣富强、充满活力、自信和对现实具有浓厚兴趣、关注和爱好的世界图景么?尽管呆板堆砌,但它在描述领域、范围、对象的广度上,却确乎为后代文艺所再未达到。它表明中华民族进入发达的文明社会后,对世界的直接征服和胜利,这种胜利使文学和艺术也不断要求全面地肯定、歌颂自己存在的自然环境、山岳江川、宫殿房屋、百土百物以至各种动物对象。

    谈及诗歌,一般对于盛唐和晚唐的评价会比较高,而中唐则相对逊色不少,大历十才子在很多人心中估计都不过是二流角色。不而李泽厚却从完全不同的角度来阐释了中唐诗歌:

    从汉魏古诗直到盛唐,除少数人外,艺术个性并不十分明显。经常可以看出时代之分(例如“建安风骨”、“正始之音”、“玄言”、“山水”),而较难见到个性之别(建安七子、二陆三张均大同小异)。盛唐有诗派(高岑、王孟),但个性仍不够突出。直到中唐而后,个性真正成熟地表露出来。不再是大同小异,而是风格繁多,个性突出。

    书中还有一处让人印象非常深刻,就是李泽厚采用了“魏晋封建说”。且不说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这样的分期在如今的史学界已经不大提起,就是在八十年代初,占主流地位的也是“春秋战国封建说”,可见李泽厚确是个很有学术个性的人。这是特属于那个年代的时代特色,李泽厚从未想过进行删改,算是历史的留照吧。

    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蒋勋)


    我过去真的不大喜欢《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这本书,感觉写的实在是太浅。看似厚厚的一大本书,其实只是简单勾勒了西方美术的发展历程,根本谈不上什么识见和观点,随手翻翻不一会就看完了。可当我兜兜转转看完一大堆艺术史类的书籍后,再回头看这本书时却有了点不一样的感觉。

    从书名就能看出来,这本书是通识类的普及读物,受众是对于西方美术没有什么太多了解的读者。对于这样的读者来说,究竟什么样的书才算是好的入门读物呢?有很多人推荐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而当我真正读完《艺术的故事》后,对于那些人真的很想比中指---是怎样的傲慢和自大才会觉得没有任何艺术知识储备的读者能够很愉快的读完那样的一本书啊。入门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是不可能的了。即使不谈篇幅,单是书中那么多没听说过的画家和画作就足以让绝大数人望而却步!难道没有人告诉过他们面对一大堆陌生的内容会让人觉得很痛苦吗?所谓“将心比心,方是佛心”,扪心自问,当你试图了解一门完全陌生的学科时,会希望别人扔给你一本砖头一样厚又满是各种专业术语的“入门书”吗?

    除了《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之外,蒋勋还有一个“艺术美学”系列。这个系列同样是通识类读物,不过是以达芬奇、米开朗琪罗、莫奈等6位艺术大家为核心的。关于6位艺术家的生平和作品都有详细而精彩的解读,可见蒋勋对关于艺术的认识丝毫不浅,只是在《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里他没有展开罢了。有学识但懂得克制,不炫技不逞能,体贴的站在读者的角度考虑什么样的内容才是合适的,真是非常难得。

    很多人像我一样,觉得这本书写太浅,基本上都是常识。可是问问身边的朋友吧,有多少人对于文艺复兴的认识就只局限于那三位大师,有多人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巴洛克和洛可可,有多少人或许知道印象派和莫奈,但也就仅限如此而已,他们甚至不会知道大名鼎鼎的梵高其实也属于印象派。对于这样的读者来说,他们真的不大需要详细深刻的分析和解读,对于西方美术史发展的大势能有所了解才是需要迈出的第一步。

    蒋勋一直在做艺术和美学的普及工作,也曾多年在电台上开设栏目,非常懂得如何与读者(听众)交流。换句话说,他很知道怎么样的方式读者会喜欢看听众会喜欢听。都说蒋勋的声音很好听,可惜我没有听过他的音频,不过他的文字确实是清丽流畅,虽说是美术史,但每每能读散文的味道。

    新古典主义过去了,浪漫主义过去了,写实主义也终将过去。

    19世纪下半叶,将有另一群青年艺术家站上历史的高峰。

    他们在城市中长大,他们对农业不再留恋,他们对工业怀抱着亢奋的信心,他们对过去的神话史诗不再怀旧。他们穿着时髦的时装,走在宽敞的城市,他们乘坐火车到郊外旅游度假。他们从室内走到户外,他们感受到风和日丽,感受到工业带来的方便、舒适与富裕的物质生活。

    他们拿起画笔,没有历史的包袱,没有沉重的使命;他们只是要书写愉悦的心情,描绘那些跳动在树叶、水面上的光。

    他们是工业的一代,他们是城市的一代,他们和长久的欧洲传统告别,走向自已的时代,他们称作“印象派”。他们昂首阔步,充满喜悦自信。

    印象派将是西方古典美术的终结者。

    他们摆脱了长久以来主宰西方美学的古典符号,他们以自己的语言书写自己的时代。

    “印象派”是西方美术的白话文运动,是佶屈聱牙、深奥难懂的文言文美术宣告终结。

    印象派是西方美术通向现代的起点,也是和漫长的西方古典美术做的正式的告别。

    当然,我个人觉得这本书还是有些小问题的。比如洛可可艺术,可能是蒋勋对其评价不高,所以只有区区五页的篇幅。内容倒是可以不展开,但诸如弗拉戈纳尔的《秋千》、布歇的《蓬巴杜夫人像》还是应该放一下。毕竟实在是太出名了,应该让读者知道一下。同样的,既然都已经说到透纳了,为啥康斯太勃尔一个字都不提及呢,好歹也把《干草车》放一下吧。

    还有一点就是,蒋勋试图将一个篇章里将20世纪兴起的现代艺术统统介绍一下。这样感觉实在是太匆忙了,连浮光掠影都算不上,看完之后啥都记不住。据说这个章节不是蒋勋写的,而是引入大陆后由别人增补,经蒋勋审定后加进入的。其实无论是不是蒋勋写的,这一章都很难写好,这是任何一本艺术通识读本都避不开的问题。因为现代艺术已经完全逸出普通人的常规审美,如果不是经过专业训练很难看的明白,更不要说只是通过寥寥数页说明了。所以我觉得小顾就挺聪明的,在他正式出版的“说绘画”系列从未涉及过现代艺术,因为真的很难说清楚。

    无论如何,瑕不掩瑜,《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无疑算是一本非常好的西方美术入门读物,将其和“蒋勋艺术美学”系列结合在一起效果会更好。当你看完这几本书之后,再去看诸如《艺术的故事》那样的著作,应该就不会那么吃力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周两本书10:美的历程、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ocfx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