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为而不争受虚荣心干扰

为而不争受虚荣心干扰

作者: BIYU说 | 来源:发表于2023-11-28 16:37 被阅读0次

如果当求而不得的时候,能不能有这样的心态:

未来的我不知道,他人和外界我是无法去控制的,超出我自己的可控范围之内。

但是我自己可以控制的部分,去努力做好它,不管结果怎么样,我仍然去做好我能做的,应该做的,可以做的部分。

结果可能不尽如人意,但我已经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做好了我的部分,已努力了,问心无愧。

其它的并非我所能控制,我只有交给命运,运气,交给时机,这些我不可控的东西。

如果能有这样的心态,我们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会不会就更淡然,更从容不迫一些呢?

为什么不能有这样的心态?而总是迫切的想要得到,得到,拥有呢?

为什么不能淡然一点,看淡得和失呢?

是我们的贪欲太强了吗?是我们的执念太深了吗?

在追求成功,追求目的性,和追求为可为,为而不争,这两种上,到底哪一种才是更长久,更能让我们活得痛快,活得幸福自在呢?

在追求一个结果,成果上,和追逐过程,追逐个人的升华上,哪种才是更长久,更本质的存在呢?

是因为努力追求结果而行动,才有的成果?还是努力追求正确的过程,自己可为的过程,才有的好的成果呢?

首先,目标是一直在那儿的。目标是必须要有的,目标也就是我们的理想。

好的结果不一定是有的,结果是现实。

但过程可以把控,为而不争,过程是当下。

结果本质上不是追求来的,是在当下的努力中、淡定中得来的。

所以,为而不争才是人生最高境界。功利地、激进地追求成功、成名是意念太强的操作,是容易走火入魔的。

为什么很多时候人做不到为而不争?因为想求得一个好结果,没有结果让人很痛苦,人需要结果来证明自己,来突显自己,来炫耀自己。

为什么需要证明自己突显自己呢?

因为人是现实的,人如果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就很可能会受到同类同胞他人无情的嘲笑、讽刺、挖苦、鄙视、冷落、低看。

人忍受不了这样的对待。人忍受不了他人的蔑视轻看。人想要得到他人的尊重和高看。

这是人的什么心理?

虚荣心理。一种虚假的荣耀。

人需要这份荣耀来戴在身上,好让自己显得多么优秀强大。

为什么人会有虚荣心呢?

毛姆写道:“你要克服的是你的虚荣心,是你的炫耀欲,你要对付的是你的时刻想要冲出来想要出风头的小聪明。”很形象!

就两个儿子看,弟弟就是虚荣心很强那种,喜欢扎堆人群。哥哥天生就不太关心这些虚荣,不在意他人怎么看。其实他也在意,但他在意的不显山露水而已,相对他更在意事、物之理。

可以这样理解,扎堆于人群,倾向与人交往打交道,与人的链接度高的人,是容易有虚荣心的。而那些关注在事上,物上的人,不会有那么强的虚荣心。

所以一个喜欢人来人往,关注人在乎人的人,就是容易产生虚荣心,这份心来自于他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很多人,所以他的心不自觉放在了人身上,而不是他应该做的事身上。所以人需要认识到这个局限,克服这个心理。

人只有把内在的虚荣心断了,为而不争,做一切只是为了自己的目标,而不是为了他人的眼光和证明自己的价值,才能保持良好的状态,不管在什么好或坏的情况下,都能稳定的节奏向前。因为他心无杂念。

这挺难的,因为这就是人性的短板。

相关文章

  • 为而不争

    老子在《道德经》的最后一篇写道: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

  • 为而不争

    偶然在座师处看到四个字“为而不争”,初时有点意外,以座师的位置,不应该是凡事必求上进、必勇争先,方可实现当前目标么...

  • 为而不争

    人因有私欲而丧失良知。 争而为,蒙蔽良知。 为而不争,为而有为!

  • 为而不争

    选自《老子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

  • 为而不争

    最近一年,看了一些国学经典,虽然一知半解,但丝毫不影响自己爱上了国学。 《道德经》的“为而不争”,让我工作效果有了...

  • 为而不争

    人生就是从一个循环进入另一个循环。 这是回想元旦以来的种种,发出的感慨。 一周前开启医院模式,昨天还在庆幸,终于逃...

  • 为而不争

    一个人,无论做事情、干工作要有自己的作为,要明白自己是干什么的,做出成绩自然别人看得见,也不要因为一时的失误,让自...

  • 为而不争,不行

    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一口气就是志气,一种争气的态度,为而不争,不行。 人生当然要争才会更精彩, 这个世无论是生...

  • 内驱力影响行动力

    自己容易受内在干扰,想尽可能的改变。外在干扰容易调整环境而杜绝。 而内在干扰就有点难了,脑袋里的思绪千千万,...

  • 不争,不显,不露,心善志坚

    道家思想的,道家的原则: “为而不争“。 “天之道,利而不害; 人之道,为而不争“;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而不争受虚荣心干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ocxg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