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链,就是变量之间增强或者减弱的连接关系,这是《刘润·商业洞察力30讲》中讲系统的第二个结构模块。
我们大多数人习惯使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治标不治本的方式处理事情,了解了因果链,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真正的症结。
“因果链”,只有增强(+),和减弱(-),没有第三种。
举个例子,工作中,公司领导发现小李最近工作效率不高,所以找他谈话。领导跟他说,希望他好好调节自己,提高效率。小李满口答应,结果几天过去,情况没有好转。领导很纳闷,我明明跟他谈过了,怎么还不改变。后来领导认真观察了一段时间,发现小李每天好像很疲劳,所以效率不高。那疲劳的原因在哪里呢,领导又发现最近工作进度时间紧,加班严重,导致了小李的疲劳。所以加班增强了小李的疲劳,小李的疲劳减弱了工作效率。这就是最简单的因果链。发现这个问题,领导只要安排好员工的调休,就能解决员工的工作效率低下问题。
因果链看似“简单”,但其实并不“容易”,因为我们常常会对因果关系判断出错,我们总是在结果附近找原因。为了修炼这项基本功,必须警惕三个误区。
误区一:遗漏中间项
喝咖啡可以让人精力充沛。但是,喝咖啡,和精力充沛之间,真有一条“增强的因果链”吗?其实并没有。喝咖啡,不会直接让人精力充沛。喝咖啡,只会增强你体内的咖啡因含量;咖啡因含量,会增强新陈代谢这只“马达”的转速;而新陈代谢,才会把储存的能量转化为精力。所以,我们遗漏了“咖啡因含量”,和“新陈代谢”这两个中间项。
精力充沛这个“果”,用“因果链”追溯到最后,不还是“喝咖啡”这个“因”吗?不是这样的,当我们知道“新陈代谢”这个遗漏的“中间项”,才是直接原因时,也许就会找到更好的办法,比如“运动”,来提高新陈代谢水平。也就是说,通过分析“因果链条”上的中间项,你可以发现那些藏得很深但至关重要的因素,找出它们,通常是你转变思考方法的开始。普通人“找因果”,而我们找的是“因果链“上的中间项。
误区二:迷信相关性
在大数据领域,有个著名的“尿片和啤酒”的故事。沃尔玛通过大数据统计发现,每周五晚上,超市里尿片和啤酒的销量同步上升。于是,沃尔玛就把尿片和啤酒放在一起。结果销量大涨30%。
我在大学就听过老师讲过这个例子,后来又听过很多次,甚至已经审美疲劳了。但,这就证明相关性,优于因果链吗?我们来看一个反例。
有一次,深圳警方接受采访时说:天秤座、处女座、天蝎座的人更喜欢违章。还有这种事?迷信吧?警方还公布了数据支持:从某年8月3日至8月9日的行人、非机动车违章人的星座比率来看,这三个相连的星座(出生日期:8月23日至11月22日),违章人数分别是:10.5%、9.63%和9.0%,确实占据前三。
天秤座和交通违章之间,真有“增强的因果链”吗?当然没有。实际上,这是因为在北半球低纬度南部地区(比如深圳),9—11月是生育高峰。所以,在深圳,这三个星座的人口比率,就要高一些。
相关,是未知的因果。真正的洞察力,要可以始于相关性,但终于因果链。
误区三:颠倒因果链
颠倒因果链,是我们常常犯的第三个错误。在商业世界里,到底是销售价格决定了生产成本,还是生产成本,决定了销售价格?我们大多数人认为:当然是生产成本,决定销售价格了!错了。正好相反,是销售价格,决定了生产成本。
花了更多的钱生产,并不会导致用户愿意花更高的价格买。价格,是由用户感受到的价值,和供需关系决定的。只有先确定了销售价格,才能决定生产成本。
在找因果链的过程中,要警惕这三个误区。忽略中间项,做事的方法就会片面。不迷信相关性,可以从相关性入手,查找真正的因果。找到因果链之后要从因推到果,看看这个因果成不成立,防止因果颠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