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与乐业》是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它本身作为一篇演讲稿,论点明确、论据丰富、论证层次清晰,是学生系统学习议论文的第一篇文章,有着十分重要的启蒙作用。
议论文阅读教学是九年级上学期的教学重点内容之一,然而事实上,我们学校在七八年级的阅读教学中便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了一些议论文的文体知识,所以九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部分议论文的基础知识,比如辨别议论文的论点与论据。
另外,九上第二单元的单元导语中指出:“学习这个单元,要了解议论性文章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区分观点和材料,理清论证思路,学习论证方法。”这就确定了本单元的三个教学目标:提炼作者的观点;掌握论证方法;理清论证过程。
基于课文特点、这种学情和单元目标,我们教师在教授《敬业与乐业》的教学目标就是帮学生巩固议论文的基础知识,学会理清论证的思路,最终实现从学会读这一篇议论文,到学会读这一类议论文。
在预习这篇课文时,我用思维导图带着学生复习了议论文的文体知识以及议论文的常考题型和应对策略,庞大而复杂的知识体系便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脑海中了。
课堂导入从解题开始:你们是如何理解“业”这个词语的?此问题一抛出,学生意识到“业”不仅仅指的是职业,也指的是学业,这里便为我后面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给学生灌鸡汤)打下了基础。
紧接着,就很自然地问如何理解“敬业”、“乐业”这两个词语的?
接下来,这堂课的教学活动主要围绕三个主问题来开展:
一、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别是什么?
二、作者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和各个分论点的?
三、你还能为这篇课文补充什么论据呢?
在解决第一个主问题时,学生会发现作者展开论证“要敬业”“要乐业”之前还提出了另外一个分论点“有业之必要”。这时候让学生思考“有业”“敬业”“乐业”三个词语的关系有助于帮助他们理清作者的论文思路。学生经过思考发现,三个词语使层层递进的关系,有业是敬业的基础,敬业又是乐业的前提,因此作者先谈有业之必要接着才说要敬业,最后谈论要乐业。理清这种逻辑关系后,学生便明白议论文的段落顺序安排都有一定的规律,除了《谈骨气》中的段落安排与上文一一对应关系,还有这篇文章中的递进关系。
在解决第二个主问题时,主要是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品读、学生解答来完成教学的。现在回想,整个教学环节,活动形式比较陈旧,有待创新。
但是在讨论作者认为如何做到要敬业这个问题时,有个好玩的片段。我问学生如何理解《庄子》中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时,我给学生们讲了自己小时候用竹竿和篾条做成道具,到处找蜘蛛网,给粘在竹竿顶端的蔑圈里,粘满了蛛网后,便举着这网到处捕蜻蜓、蝴蝶、知了等飞行动物。想必佝偻丈人承蜩也是类似的玩法。
《庄子》原文里说,“天地之大,万物之多,唯吾与承蜩知之”,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学生们回答比较一般,但我总结时套用了很多精彩的歌词和诗文,比如“我的眼里只有你没有他”“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学生们听了会心一笑。
我又举了班上两个学生身心合一的某个瞬间的例子,表明专心致志、身心合一时幸福值才能达到最高,进一步证明作者的观点“忠实于自己的业,便是敬”。
这篇文章引用的很多道理论据十分经典,但是都是文言文,学生理解起来有些费力,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分析,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降低阅读难度。
在讨论“如何理解作者所说的‘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时,学生们发言比较精准,都点到了“心态”非常重要。这里我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我说,当我们发现自己别无选择,只能学习时,我们为何要做作者笔下的第二等苦人——厌恶自己的“业”呢?既然改变不了外部客观的环境,我们还可以选择快乐。正如希腊名言说的:不是事情本身使我们不快乐,而是我们面对事情的态度让我们不快乐。
在接下来分析作者论证为何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这个观点的四个原因时,我同样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来解说,学生也纷纷加入了课堂讨论中来,同时,也学会了分条缕析地论证论点的方法。
教师如果能够摒弃“教教材”的观念,真正做到“用教材教”,就会发现教材中的课文的确是很好的例子,每篇课文都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典型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了课文的规律后,便能举一反三,学一篇而通一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