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思路对于解决问题绝对行之有效,但对于自己的改变,却让我陷入到困境之中,因为发现自己的问题越多,想改变的意愿就越大,给自己造成的压力或焦虑就越大,精神层面慢慢也就懈怠了,相信大家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处境。
早晨翻开《棒棒的自己》,看到了里面的一部分内容,让我醍醐灌顶,终于解开了我之前一直存在的疑惑。
当我们想做出改变,取得一些进步的时候,总会下意识进入以下这个流程:
审视自己——找出问题——分析(夸大)问题的严重性——制造压力——产生动力
以上流程看似顺利,但现实却是我们常常没办法坚持下去,总会中途放弃。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以为焦虑会产生动力,其实焦虑反而会产生懈怠。相反,如果开始不把自己当成一个“问题”,不再攻击自己,成长反而会悄然发生,相信很多人实际生活中都有类似的感悟。
在自己可接受的范围内,有规律地进行运动和饮食,时不时奖励自己偷偷懒,吃点好吃的,这是我们给自己的一点点奖励。
停止自我指责,静心想想,自己期待成为什么样子?带着对自己的爱和期待,一点点去把“期待”变成现实。
其实这就是思维的转变的过程,把自己强加给自己的压力,转变成发自自己想要改变的动力,这也是“由内向外打破是成长由外向内打破是压力”的一种实际应用。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可以把躯体和精神分开来看,精神需要躯体来承载,彼此相互依存。在这种条件下,精神必须善待躯体,好好爱他,健康待他,只有躯体健康,精神才能持久。
这样的方式同样适用于孩子的教育上!在孩子的长大阶段,感觉最重要的还是亲子关系的改善,人只为自己爱的人而发生改变,也只有爱才能让人产生改变的动力。因为爱让孩子有更好的心情,心情好做事自然就开心。心情好,自然就愿意去尝试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孩子如此,大人亦如此。所以,唯有爱才能影响和改变一个人,纯粹的我这是为你好,没有良好的关系做基础,那只是一厢情愿的付出,以及打着爱的旗号来实现自己的控制和包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