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科夫认为,小说对白应该总是能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剧作家大卫• 马梅特则认为,人们有时候会说真话,有时候不会,但他们总是想方设法地通过话语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
如何让小说中的对话既能表达内容,又能推动故事向前发展,丰富我们的理解呢?
(1)考虑一下什么时候直接、间接或概述性对话最有效。
例:当人物交流包含“发现”或“决定”的可能性,进而包含了戏剧性行为时,就应该以直接引语的方式呈现对话。
当作者想让读者迅速了解某个情节的核心,或一个角色需要将一件已经知道的事告诉他人,或对话变得冗长乏味时,通常用概括性对话或直接引语。
如:在度假的问题上,他们意见分歧,而且似乎找不到任何共同点。(概括性对话)
“哦,天,对啊,圣诞季不吃个够,我是不会想着出去玩的。”(直接引语)
角色在对话中 跳跃,以及在对话中留出的空隙饿,会使角色的意图或关注点凸显出来。
(2)让人物用短对话而非独白。
(3)让对话同时实现多重功能,有没有揭示人物的性格、设定情绪、推动情节发展等等。
(4)让对话表达说话人的意愿以及故事的内容。
(5)人物互相说“不”,对话才更有意思。
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让角色不说出他们的真正意图,从而使人物对话更有力量:当人们的情绪(不管是恐惧、痛苦、愤怒,还是喜爱)达到极致时,他们的表达能力最弱。
试比较两个爱情场景:一个场景是恋人紧张地聊些无关紧要的话题,不敢表露内心的感受;一个场景是恋人直接说“我爱你”。前一个场景显然比后一个场景更有叙事张力。一个说“我恨你!“的角色相较于一个将愤怒隐藏起来、假装屈服、不愿袒露真实情感的角色,后者的恨意强烈太多。
(6)对话当中不要有说明性语言。
(7)让人物不时隐瞒或不说他们真正想说的,或者让他们出于什么原因说不出。
大多数人都熟谙在对话中“领会言外之意”的道理,因为相较于对话中明说的部分,读者更倾向于解读对话的言外之意。
海明威有一段很有名的描述:冰山的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八分之七在水下。你可以将你所知道的东西都省略掉,这样反而会更加突出没有露出水面的冰山。
当未说出口的话题一直未说时,小说的矛盾会不断加剧,小说的冲突和戏剧性会得倒加强。
(8)让人物自相矛盾,给他们空间去改变或揭示情感的惊奇变化。
(9)只要可能,就用“说”这个对话标记。
(10)用动作而非副词或其他修饰词去表现人物的感觉。
和标点符号一样,对话的格式原则上应该是“隐身”的,下面介绍一些对话格式的基本原则。
角色说的话应该放在引号内,但心理活动不要放在引号内。这可以明确区别角色所说的话及其心理活动,而且也可以突出角色话语的格式。
每开始一段新对话都另起一段,这能引导读者,让他们清楚是谁在说话。如果要在两个说话者之间插入一个动作描写,那么将这个动作及发出该动作的说话人放在同一段内,例如:
珍妮一把把画册夺了过来。“你手上有鸡油,”她说,“这是仅剩的一册了!”
注意:引语的标点要放在引号内。
如果不用任何对话标记,读者也清楚谁在说话,那就不要使用对话标记。一般来说,只要在对话的开头说明说话人的身份,时不时地在中间插入提示标记,就足够了。
如歌从对话的内容中我们看不出说话人的语气,那么我们可以使用动作描写。例如,“我会跟里特先生谈这件事的。”他以终结式的口吻说道。
“我会跟里特先生谈这件事的。”他说着,拿起了他的帽子。
这两句话做对比,前者就比后者表达效果要弱。
将对话标记插在对话内容的中间,可以让对话标记不显得突兀。
如:“想都不用再想了,”他说,“无论如何我都要走了。”可以让读者感觉到说话者的停顿或话锋转变。
他说:“想都不用再想了,无论如何我都要走了。”这样的对话看起来像剧本。
“想都不用再想了,无论如何我都要走了。”他说。在对话标记出现之前,我们迟迟不知道说话人是谁,因此太晚出现的对话标记会失去它的意义,只会让读者把注意里转移到对话标记上。
(11)遣词造句更能传递人物的个人化语言。
写完对话,自己要大声地读一读,确保对话读起来口舌轻松、呼吸既然,耳朵听着也舒服,这是检验对话是否自然合理最有效的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