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许多中国人一提到力学就想到古希腊的科学家阿基米德这个西方的“力学之父”,他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
中国先秦之名著《墨子》用两条经文系统地阐述了力学中的杠杆平衡原理。按现在的官方公认的中西历史观点,墨子至少比古希腊力学家阿基米德提前约200左右提出了该原理。《经下》:“负而不挠,说在胜。”《经说下》:“负:衡木加重焉而不挠,极胜重也。右校交绳,无加焉而挠,极不胜重也。”
如图中“标”“本”表示力臂,“权”“重”表示力,以下说法符合杠杆平衡原理的是
![](https://img.haomeiwen.com/i17720485/54a4d871ac5b5df4.png)
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A
“权”小于“重”时,A端一定上扬
B.
“权”小于“重”时,“标”一定小于“本”
C.
增大“重”时,应把“权”向A端移
D.
“权”大于“重”时,“标”一定长于“本”
另人启发的是,这四个字中的“标”、“本”、“权”、“重”如图中“标”、“本”表示力臂,“权”、“重”表示力,它即使对于君主的治国思想与研究学问的道路也是一种统治思想捷径的方法论,以“民为本(根本)”以“君为标(关键、主要的控制)”,以“民为重”以“君为权(轻、省力的控制)”,这里蕴含着我之前提出来的“价值杆杠原理”,轻执以纵重的省力原理,掌握了枢纽中心的控制权力就能以很少的劳动力去撬动整个社会的劳动力实现自已的价值增殖。
当“权“与“重”合并时,权重是一个汉语词语,它指某一因素或指标相对于某一事物的重要程度。权重是要从若干评价指标中分出轻重来,对各评价因子在总体评价中的作用进行区别对待。一组评价指标体系相对应的权重组成了权重体系。权重其不同于一般的比重,体现的不仅仅是某一因素或指标所占的百分比,强调的是因素或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倾向于贡献度或重要性。
它们还对医学治病原理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当“标"与“本”合并时,就会产生治标还是治本的倾向,称杆通过提扭为原点划分为标与本,在以人身整体上的健康为本出现问题时,医生可以通过局部的标来权其轻重分析整体与局部疾病的标与本,从而通过调节控制局部的“标”治理来达到整体的“本”的治理形成新的趋于健康平衡!这个就是力学与价值控制统一于心身的治病达到健康和个人(统治者管理层们)与社会人民之间的和谐共生的价值杆杠原理的运用,中国人向来有治国如治身的说法,关于治国与治身的记载我们只知儒家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传统中尊崇的信条。
出于儒家思想的《大学.第一章》:“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孟子在其作品《孟子.尽心章句下》也说过:“君为轻,民为本,社稷次之”。
在墨子与告子也有一段对话:告子谓子墨子曰:“我能治国为政。” 子墨子曰:“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今子口言之而身不行,是子之身乱也。子不能治身,焉能治国政?”
唐太宗李世民对亲近的大臣们也说过:“上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孔子家语·六本》:“孔子曰:舟非水不行,水入舟则没;君非民不治,民犯上则倾。是故君子不可不严也,小人不可不整一也。”《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后来李世民又常常把“君为舟,民为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挂口头上,以表示他坚持以人民为本的理念思想。
老子在《道德经》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其实,老子这里的“无为”就是处于价值杆杠平衡状态下的“静”而不动,倾向于一边加重加力延长杆杠就是失控失衡,所以,老子建议在感知认识能力与对物质运动的控制度为依据上要求稳定前进,不可拔苗助长,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的自然柔弱,才能基础稳键牢固扎实。
我虽然是用易道逻辑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公式化推导上Tq=Ld这个公式上先发现了“价值杆杠原理”,但无意中又发现了中国古代的《墨子》思想竟然是也有与我的价值理论公式一致的原理,这个是让我很兴奋的,这个发现使我加深了自已的价值论与中西方文化的互通上找到了进一步的依据,甚至产生了西方人是不是在抄袭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的。
近几年,西方伪史已经褪去了高大上外衣,转变为人们被质疑的对象了。不知道古希腊的许多作品是如何流传下来的,都是在11世纪蒙古人横扫并统治欧洲大陆与200多年以后13世记的郑和下西洋时期之后又过了一二百年的一场发生在14世纪中期至16世纪末的文化运动 ,即著名的文艺复兴才突然出现的。尽管有学者研究,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并没有那么突然。公元1050-1250年前后欧洲就曾出现文化与艺术的复兴。这一时期罗马法、拉丁古典著作复兴,方言文学开始出现,希腊科学和哲学得到恢复,大学诞生。但即使是提前了一百多年又怎么样,这里有些让人奇怪的是那些古希腊的思想的作品传承记载是如何被保存下来的?许多考古上并没有什么可靠的文物,而且有许多被即使是现代的西方人也证实了是伪托,原因是可能因为公元5—15世纪黑暗的中世纪统一了欧洲1000年,在中世纪最后的几百年消化了蒙古人代替的东方文化之后才发生文艺复兴的。这就像中国人在你八国联军侵略后隔了10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人也应该开始是时候产生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了,如果说在10世纪至14世纪是东学西逐使欧洲人的社会从黑暗愚昧的旧教思想约束中得到了醒觉与释放的时期,使他们认识到我就要挨打的深刻认知,这也应了那个不知是否说过这句话的古希腊的哲学家的那句名言:“认识自己的无知就是最大的智慧”,但这句话的语境却是很对应这个时期的写照,面对来自东方的强大骑兵以及大炮的武力上暴力的硬洗礼之后和四大发明尤其是造纸与印刷术的传播他们会不会也像中国在清朝末期与民国初期那样如饥似渴的像海绵一样吸收着来自东方的强大文明文化柔和的软洗礼?在时间的节点上,显然不是巧合,答案是肯定的,文明的传播从来就是体现在空间的接触上进行的,我今天的西学东渐,其实应该是一场西方世俗中化之后的回归,为什么在西方的文艺复兴上的很多科学发展与作品中没有提到东方的文明对他们的影响呢?这是不用去研究的,从逻辑推理上有二个,一是毕竟他们肯定不会承认是来自东方的理论的冲击,因为他们要从自己的文化复兴中找到能让自己的信心得以恢复的文化根源,因此就有真真假假,其中也不排斥有一些是真实的,更多的是,在消化了东方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一些语言上,概念上的改动,用他们的语言来描述出来,这样就变成了一些他们的创新;其二是在十世纪到十四世纪这段时期还是在黑暗中世纪中,很多科学理论是不受到传的,甚至严重者会被教会搞死,他们不得不让自己的发现创新成就不与自已的名义挂靠,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时只能以伪托之名把著作权给了传说中的古希腊的许多思想家,为了骗过旧教会还会编制一些理由与历史故事上的,必须尽力做到与历史记载的重合让旧教会看不出破绽,也是后来的科学家与哲学家们也深信不疑的原因,历史证明,后来有很多科学家伪托亚里士多德的作品就如汗牛充栋,这也是亚里士多德后面被认为一个完美的钱财的原因之一,在中国文学上都屡见不鲜,甚至在武侠小说流行的时期,金庸与古龙的小说都有作假,真假难辨,甚至有一个写科幻小说的香港作家倪匡说大陆的有些作家的想象力在伪作他的卫斯理系列时并不比他差。更不用说是上千年的欧洲,那个时候文化不开明的时候了,不过,中国很多作品,古典作品,他的可考之处就是在历史记载,以一些古典经文之中,常常被提到,以至在考古上被证实,所以那些人物与作品的真实性被证伪的就少了,都要可靠的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