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简友广场
不累于物的冯友兰大师

不累于物的冯友兰大师

作者: 老树新枝12 | 来源:发表于2022-01-11 16:08 被阅读0次

冯友兰是哲学大师,他把人生用其所学哲学来诠释便有了四重境界,即冯友兰的人生四重境界。

正是冯友兰的哲学造诣,成就了冯大师的人生态度及他的性格特点。他一生与世无争、专注学问,甚至连任清华大学的文学院院长都请辞。他为人谦和,表面看上去一脸威严,却有一颗火热心肠,虽然不苟言笑,但偶尔也会幽默一把。

今天读到冯大师的《人生术》(1935年在清华大学的演讲)时,忽然想起了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在《悼念冯芝生(友兰)先生》一文中回忆他们一起组团访印时的情景,对冯老先生的人格魅力大加赞赏:

“有一次,理发师正给芝生先生刮脸,郑先生(郑振铎)站在旁边起哄,连声对理发师高呼:‘把他的络腮胡子刮掉!’理发师不知所措,一失手,真把胡子刮掉一块。这时候,郑先生大笑,旁边的人也陪着哄笑。然而芝生先生只是微微一笑,神色不变,可见先生的大度包容的气概。”

对此,季老先生借用《世说新语》中的子敬来比喻冯大师的泰然自若:“‘王子猷、子敬曾俱坐一室,上忽发火。子猷遽走避,不惶取屐。子敬神色恬然,徐唤左右,扶凭而出,不异平常。世以此定二王神宇。’芝生先生的神宇有点近似子敬。”

此篇文章是季羡林于1990年12月于冯老先生逝世后写的悼念他的文章,回忆的是1950年访问印度时的情景。而对于冯老先生对待人生之态度,早就在1935年的《人生术》中提及,即“应物而无累于物”。对此冯友兰举例说:

“如我们看人打别人的嘴巴,我们当时或亦忿懥,但事一过就完了。若有人来打我一个嘴巴,那就不同了,我不但现在恨他,甚至什么时候想起来,什么时候恨,就是因为我的心有所累,我不能廓然大公,有我的存在,不能以人打我就像人打他人的态度处置之。所以人之有所累于物否,完全在于有我与无我的存在。以现在的话说,就是客观的态度之有无。”

看到冯大师的《人生术》就懂得了他为什么在胡子刮掉一半还不生气,只是微微一笑处之。因为哲学大师早已在几十年前就看透人生,悟透人生了。

相关文章

  • 不累于物的冯友兰大师

    冯友兰是哲学大师,他把人生用其所学哲学来诠释便有了四重境界,即冯友兰的人生四重境界。 正是冯友兰的哲学造诣,成就了...

  • #还乡手记# 一个教师的返乡手记

    #还乡手记# 一个教师的返乡手记 我的老家在豫南盆地的一个县城唐河。这里是中国哲学大师冯友兰的故乡,冯友兰都不用介...

  • 冯友兰大师级学者

    冯友兰之中国哲学简史,深入浅出,直白易懂,世人读而明智。 孔子之六经,孔子之前早已有之,孔子述而不作,自加注疏,应...

  • 冯友兰:我的读书经验

    冯友兰(1895.12.04~1990.11.26),中国20世纪哲人、杰出的思想家、学术大师。他以《中国哲学史》...

  •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在一片迷糊中读完了冯友兰大师的《活出人生的意义》,便想到了“什么才是人生的意义”这个话题。 说实在的,虽然把冯大师...

  • 读写||学习体验之《托物言志》

    今天是理事会读写营第四讲-《大师的托物言志》。老师传道授业解惑开始! 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大师们、诗人...

  • 图傲乎救世之士丨《天下》章三

    《庄子》解,每章一读。 文: 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众,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以此...

  • 【白话日更“诸子百家”之庄子杂篇· 天下20200621】

    不累于俗,不饰于物, 不苟于人,不忮于众, 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 命, 人我之养,毕足而止,以此白心。 古之道术有在...

  • 国学大师讲心学(1)

    书名:《知行合一:国学大师讲透阳明心学》 作者:冯友兰、梁漱溟、梁启超、章太炎、吕思勉 页数:181 页 阅读时间...

  • 国学大师讲心学(2)

    书名:《知行合一:国学大师讲透阳明心学》 作者:冯友兰、梁漱溟、梁启超、章太炎、吕思勉 页数:181 页 阅读时间...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累于物的冯友兰大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onbc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