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辉,中原焦点团队坚持原创分享第1245天(2021.2.24)
在主流文化里,哭,好像是不好的,是不对的。
比如,孩子一哭,家长就会着急:哭什么哭,真没出息!
大人见不得孩子哭,孩子哭了,家长会焦虑,会愤怒,甚至会说:憋住,憋回去;要么是:再哭,再哭揍你!
要不中国怎么有这样一个说法呢,“男儿有泪不轻弹”,好像哭,就是意味着软弱,不够坚强。
总之,哭,似乎是不受欢迎的,不受待见的。
可是,哭,真的就不能被大家接纳和允许吗?
那我们想一想,人类的第一声啼哭,宣告着来到了这个世界。如果新生儿不哭,助产士要用手怕打,让婴儿发出响亮的哭声。
哭,代表着新生的喜悦。
再看看小婴儿的哭,他用哭声提醒妈妈:我饿了,快来喂喂我吧!我尿湿了,快给我换换尿布吧!
哭,代表着信号,传递着信息。
哭,是情感的表达方式,能哭,酣畅淋漓地哭,哭过之后才舒服。
如果不能哭,还不能在挚爱的亲人这里哭,那该多么的压抑啊!
我们园芳诺宝贝的妈妈曾给我发过来一段话:张老师,我对芳诺说,芳诺你什么地方都好,就是有一个爱哭的毛病,如果你不是那么喜欢哭,就好啦!
结果,芳诺一本正经地告诉妈妈:我们张老师说了,可以允许自己哭,哭也是正常的,妈妈,哭不是毛病!
哭的背后,一定有需求,这个需求只需要看见,也许我们就不哭了。
同时,允许哭,接纳哭,不排斥,不抗拒,也许哭就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哭,没有什么错,错的是我们对哭的认知和解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