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城濮之战当中的算计

城濮之战当中的算计

作者: 斯文卿相 | 来源:发表于2024-03-21 10:26 被阅读0次

    公元前636年,重耳在秦国人帮助下,回国当了晋文公,晋文公上任前曾在国外流浪十九年,十九年内周游列国,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政治经验,他回国以后,长期跟随他在外流浪的赵衰、狐毛、狐偃、先轸等人都受到重用,君臣一心,整顿国政,训练军队,奖励生产,减轻百姓负担,通过一系列措施增强晋国国力,从此也有了争霸中原的实力。

    公元前635年,周室发生有名的子带之乱,周襄王的弟弟姬带借狄人的兵马攻占洛邑,周襄王逃到郑国,并派人向秦晋等国求援,晋文公一下子看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机会,准备借用勤王的名义来提高自己的威望,从而为争霸打下坚实的政治基础。

    于是立刻带领军队勤王,很快打败狄人,杀了姬带,并将周襄王迎回洛阳,周襄王为感谢晋文公,给与了充分的肯定和丰厚的奖赏,至此,晋文公在诸侯之间的声望空前提高。

    而在这时候,楚国利用泓水之战后取得的战略优势,将宋、陈、蔡、卫、曹、郑等国都发展成自己的盟国,势力延伸到黄河中下游地区,几乎完全控制了河南,都威胁到晋国家门口,眼看着称霸之势业已形成,晋文公当然不愿意将霸权送到“蛮子国”手里,于是也积极整军备战,晋楚两国矛盾日益激化,现在就差个合适的导火索了。

    当晋国实力大涨的时候,宋国找到了可以对抗楚国的对手 ,其实当年宋襄公临死的时候,要求宋成公一定要记住战败的耻辱,找机会报仇,而宋成公之所以与楚国结成盟国,不过是迫于形势万般无奈而已,这时候晋国强大起来,完全有了同楚国对抗的实力,于是宋成公记起先公的嘱托,公然背楚投晋。

     对楚国来讲,失去中原爵尊国大的宋国,当然是称霸之路上的一个重大损失,于是在公元前634年冬天,派子玉、子西两个将领带领部队攻打宋国,这回没有成功。

    楚国人当然不甘心,又于第二年冬天纠合陈、蔡、卫、许的军队,再次攻打宋国,宋国抵挡不过,立刻派大司马公孙固向晋国求援。

    晋国有名的军事家先轸对晋文公说:在诸侯中树立威信,奠定晋国的霸业,就在这次战争了。

    晋国大臣晋文公的舅舅狐偃也同意先轸的说法,他也主张出兵,并针对国际形势,提出了具体的办法:楚国刚刚得到曹国的归附,又刚刚同卫国结成儿女亲家,我们出兵去攻打曹、卫两国,楚国一定会从宋国撤兵的。

    晋文公采纳了两人的意见,并告诉公孙固具体方略,答应出兵救援。

    在救援之前,为战争顺利进行,先进行了一次小规模的军事改革,原先晋国是中等诸侯国,根据规制,建有上、下两军,现在军事实力已长足进步,所以扩充为上、中、下三军,并任命一批很有作为的将分别主掌三军。

    一切准备妥当,于公元前632年春天讨伐曹国,曹国在卫国东面,晋国从西面下来,若想讨伐曹国,必须经过卫国的领地,因此,晋文公先派人向卫国借路,卫国作为楚国的儿女亲家,自然不肯答应,晋军找到借口,绕道渡河南下,先攻打卫国。

    这场伐卫之役发展的极为顺利,正月,晋军就攻占了卫国的五鹿(河南濮阳南),二月,晋军主将病死,晋文公任命五鹿之战中立有头功的先轸继任主将,从此,这个了不起的军事家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并带领部队,很快攻占濮阳东南的敛盂,并在那里驻扎下来,意图观察诸侯离合之状,然后根据形势考虑下一步行动方略。

    晋国的强盛果然打动了一些心怀观望者的心思。

    早先鲁国因为扶持齐桓公长公子无亏为君同齐孝公发生了点矛盾,为防止齐孝公报复,采用先发制人的战略,主动投靠楚国并邀请楚国发兵攻打齐国。

    楚国非常听话,立刻夺取了山东东阿的谷地,派大夫申叔驻扎在那里,用以威胁齐国。

    齐孝公想报这个仇,却始终找不到机会。

    这时晋国恰到时机的冒了出来,于是齐孝公连忙跑过去同晋国结盟,打算得到晋国的帮助,共同对抗楚国。

    晋国、齐国两个大国结盟以后,卫成公一看他们的势力已经超过了楚国,于是连忙请求同晋国结盟。

    晋文公没有答应,因为卫国已经丧失了结盟的条件。

    卫成公没有办法,只能再去亲近楚国,打算从楚国得到救兵,同晋国拼个你死我活,但卫国人不愿意同晋国打仗,他们竟然自发的把这个上蹿下跳的国君给赶跑了。

    卫国发生内乱,鲁国作为楚国忠实的盟友,自然要有所表现,连忙派大夫公子买带兵到卫国驻防,帮助卫国稳定局势。

    楚国也调动兵力,前去救援卫国,结果很不幸的打败了,鲁国一看晋国这样强大,忠于楚国的心思终于发生变化,就杀死公子买,一切罪过都推给这个倒霉蛋,然后愉快的派人和晋国结盟。

    于是晋国只是偶尔扇了下翅膀,就在中原诸侯间卷起一场飓风,楚国的同盟也不过如此,那么,争霸的方略也就可以毫无顾忌的施行了。

    晋文公伐卫成功以后,很快消灭了曹国,原本想以此来吸引楚国回援,解除楚国对宋国的围困,没料到你这边打得再热闹,楚国还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的收拾宋国。

    其实他们不糊涂,知道宋国在中原的地位比曹、卫两国重要的多。

    面对楚国的强烈攻势,宋成公抵挡不住,再次向晋文公求援,晋文公很为难,虽然同楚国战争无可避免,但目下条件还不成熟,为什么,人太少了。

    楚国在晋文公伐卫攻曹的时候也没闲着,把谷地还给齐国,同齐国恢复关系;秦国又同楚国没什么矛盾,秦穆公不糊涂,他才不会为了晋国的霸业白费力气,如果单凭晋国一家同楚国交战,胜负是很难预料的,而且晋国还输不起。

     正为难的时候,先轸就出了个很阴损的主意,使用明里暗里两手挑拨齐、秦、楚三国之间的关系:要求宋国不必向晋国求助,携带重礼分别贿赂齐、秦两国,让他们两国从中说合。

    晋文公刚听到这个意见,是很不满意的,认为如果一旦说合成功,那宋国还会把晋国放在眼里吗,他们会从忠于晋国改成忠于齐国或者秦国的。

    先轸又说了:要宋国向齐、秦两国求援,只是明面儿上的一手,背地里我们肯定不能闲着,我们可以把曹、卫两国的土地分给宋国一些,楚国同曹、卫两国交好,一看你一方面要同我讲和,一方面又霸占我楚国盟友的土地,一点儿诚意都没有,会答应齐秦两国说合的要求吗,这样一来,楚国人就会驳了齐秦两国的面子,人家对他能满意,我们不就能乘机和齐秦两国结盟,共同攻打楚国吗。

    晋文公一听很是满意,就完全照章执行,果然同齐、秦两国结了盟。

    三大强国结盟,这样的态势对楚国是很不利的。

    英明的楚成王也从中嗅出了危险的味道,于是要求子玉撤军。但子玉并没有听,他自大的认为,三国即便结盟,也是土鸡瓦狗之辈,我子玉伸伸手就能把他给灭了。

    楚成王想了又想,也许子玉说的有道理吧,更何况 ,这回要缩回去就等于把霸主的位子拱手让给晋国,以后再想到中原来可就难上加难了。

    于是,对子玉与晋国开战的计划既不坚持也不反对:你看着办。

    子玉继续疯了似的攻打宋国,宋国军民知道战败后什么下场,再加上国际局势已经发生变化,他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当然抵抗的十分顽强,子玉久攻不下,万般无奈,只好派人同晋国谈判,同意从宋国撤军,但还有个附属条件,恢复那个被老百姓赶跑的卫成公的君位,并归还曹国的土地。

       对这样的条件,晋国有人不答应,他们认为:解围宋国和恢复卫候、归还曹国土地条件不对等,如果答应下来,楚国明显占了很大的便宜。

      晋文公听了这个意见,刚开始准备拒绝,这时候先轸又站了出来,说出了自己的见解:我们伐卫攻曹,就是为了解救宋国,现在有了机会,如果不答应下来,宋国人丧失了希望,必然会和曹、卫两国一起怨恨我们,他们怨恨下来,必然会依附楚国,目下两国势力此消彼长,宋国依附楚国,自然是我们的损失,但是明面儿上答应肯定不行,这样一来,三国国家都会感戴楚国的恩德,同样对我们不利。

     我们正确的做法是,私下里以脱离楚国为条件答应曹、卫两国恢复自己的国家,然后再把楚国使臣关押起来,楚国两个最亲信的国家同我们结盟,并且使臣被抓,使他们蒙上深深的羞辱,子玉这个人性子急,一看这样的情况,必然会不顾一切来同我们决战,我们就可以乘这个机会全力应付了。当然,至于真的要不要恢复曹卫两国,就要看战后主公的心情了。

    晋文公一听空口白话也能得到这么大好处,自然开心地照办,立刻把楚国使臣拘留起来,并暗地里答应恢复曹、卫两国,两国一看可以死而复生,也不签个合同什么的,当即不管三七二十一,果然同楚国断绝了关系。

       子玉得到消息,果然很是生气,大骂晋文公:你这饿不死、拖不跨的老匹夫,我跟你拼了。

       全军于是亲自带领楚国军队,气势汹汹的奔晋文公杀过来了。

       楚国人走了,宋国人自然得到解放。于是先轸明里暗里的两手又一次取得了胜利。

    以战争为儿戏的悲惨下场

    楚国统帅子玉被先轸明里暗里两手激怒之后,果然挟愤而来,晋文公当即命令晋国全军撤退。部分将军很不理解:一国国君倒要避让敌国臣子,这是晋国最大的耻辱,况且楚国攻打宋国年深日久,将士都已疲惫不堪,我们为什么要躲着他呢。

    对这样的疑问,晋文公回答是:当年在楚国流浪时,我曾答应楚成王,一旦晋楚两国开战,我必须主动后撤九十里,已报答他楚国的恩情,我身为一国国君,不能说话不算。

    然而晋文公主动后撤,真的只是为了实践当年的诺言吗,当然不是,这时候呢,还是敏锐的政治家狐偃说得有道理:大凡用兵的道理,理直,士气就旺盛;理屈,士气就衰落。当年楚国曾对我们有恩,我们如果不实践诺言,子玉以此来激励士兵,他们就会士气旺盛,拼死战斗,即便最后取得胜利,付出的代价也是非常昂贵的,更何况,主公说话不算,还怎么以信义来取信于诸侯呢。

    如今我们主动后撤九十里,军礼上说,纵敌不过三舍,我们后退九十里他们就应该放弃追击,如果不,道理在我们这一方,楚军也会受到天下诸侯的谴责,这样我们就会在政治上先立于不败之地,我军就会士气旺盛的。

    狐偃以礼和信来说服诸将,站的层面比较高,但是除了上述原因之外,军事上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晋国通过主动后撤来拖垮楚军,从而取得战略上的主动。

    于是大家心悦诚服,晋军一路后撤到卫国的城濮(山东甄城西南临濮集)驻扎下来,事实证明,先期的努力真的没有白费,宋国、齐国、秦国先后派军会和助战,至此晋国军力大涨,完全有了取胜的条件。

    而反观楚国方面,楚国统帅子玉因为骄傲自大的缘故,错误的认为晋军后撤是由于害怕的缘故,他这么想不是没有道理,因为他是“天下之强莫过于楚”理论的铁杆拥护者。更何况,这家伙也的确很少打败仗。

    一路追击下来,驻扎在一个叫酅(念“西”)的险要的丘陵地带。

    多少年来,楚军很少打过败仗,如今又占有这么一个非常有利的地形,晋文公又开始担忧起来,但是先轸劝说道:楚军远来,在战而不在守,这时候他们占领险要地形意图是什么呢,难道要无限期的防守下去,不可能,这不意味着还没开战就认输了吗。

    言下之意就是,楚军统帅子玉在如此关键的时刻部署竟然有了纰漏。

    而大臣狐偃也说:打吧,还犹豫什么,打赢了,我们能得到天下诸侯的拥护,从而确立晋国的霸主地位,即便很不小心的打输了,我国内有太行,外有黄河,形势险要,可以固守,他楚国能把我们怎么地。

    其他将领也同意二人的主张,晋文公见上下同心,斗志昂扬,也就更坚定了战胜楚国的决心。

    两军对垒,战事一触即发,正如先轸所预料的那样,子玉虽然占据了险要地形,但他还是急于决战,派人到晋军下战书邀请晋文公同他一起玩一场战争游戏,言语中很是轻佻。

    晋文公认为,战争是很严肃的事情,可子玉却只把他当成一场游戏,轻视战争的结果必然导致某些方面敷衍了事,哪个环节出了差错,不打败仗才是怪事呢。

    于是答应第二天两军决战。

    既然答应决战,必然会两军对垒,那么子玉先前占领的酅就没什么作用了。

    这时候呢,两军军力对比大约是二比一,即晋军和宋、齐、秦三国军队加起来大约五万多人,而楚国和陈、蔡两国联军一共有十万多人。兵力上大占优势。

    战斗开始以前,晋文公检阅全军,并亲自做战前动员,说:上下一心,同心协力,完全可以同楚军决战。

    而楚国呢,军队也分为左中右三军,左军是楚国部队,由子西率领,右军是陈蔡联军,由子上率领,中军则是楚军主力,由子玉亲自带领,战前子玉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力量,得意的对部队说:大伙儿好好玩吧,晋国这次就要完蛋了。

    然而事情并没有向他预料的那样。

    晋国本着先打弱敌的原则,下军蒙上虎皮,率先向陈蔡两国组成的右军冲击,陈蔡两国的部队也只是摇旗呐喊的,能有多少战斗力,这回看老虎都过来了,一个个大溃奔逃,右军率先奔溃。

    这时候呢,晋国上军主将狐毛军中竖起只有中军才有的两面军旗,冒充中军向后撤退,他的部将也很聪明的命令部下让战车拖上树枝,一路搅起滚滚烟尘,做出很狼狈的模样。

    楚军一看这种情况,自大的以为晋军已被吓退,于是连忙催马追击。

    晋军见楚军中计,真正的中军便很恰当地冲了出来,拦腰截击左军,同时上军也掉过头来配合中军一齐夹击楚国左军,楚国左军很快溃败下来。

    子玉一看这种情况,这时候才显示出他的本事,连忙收回中军,很利索的逃跑了。

    就这样,楚国彻底失败了。

    在这场战役中,晋军俘获楚军战车一百乘,抓俘虏一千余人,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子玉战败以后,被楚王逼令自杀 ,楚国自此一蹶不振,又老老实实的缩回南方去了。

    而晋国则大大提高声望,原先楚国的盟国都来向他讨好,最典型的郑国,大战之前还努力同楚国修好,大战之后 ,吓得赶紧回头讨好晋国,很多诸侯国都是这样,就这样改变了战前晋、楚两国力量的对比,实际上确定了晋国的霸主地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 城濮之战当中的算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opft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