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非常经典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案例。借这次城濮之战,晋文公坐稳了霸主之位。
齐桓公死后,齐国内乱不已,霸业开始衰落。这个时候,一直蠢蠢欲动的楚国向黄河流域扩展势力,在泓水之战中打败宋襄公,触角延伸到长江、淮河,控制了郑、蔡、卫、鲁等众多小国家。
晋文公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到晋国即位。执政以后,任用贤能,发展经济,整顿军队,继续高举“攘夷尊王”的大旗,开始具备了中原争霸的实力。
这时,楚国和曹、卫结盟,逐步威胁晋国。在公元前633年,楚国率领郑、陈、蔡多国联军进攻宋国。宋国紧急向晋国求救。但是晋国出兵救宋,不仅路途遥远,还需要穿过曹、卫两国,到时候救援宋国不成,反而容易腹背受敌。所以狐偃建议晋文公,转而出兵攻打曹国和卫国,让曹国和卫国向楚国求救(春秋版围魏救赵),让楚国放弃继续攻打宋国的计划。
准备就绪以后,晋文公在公元前632年攻打曹国和卫国,并且占领了都城。原计划是攻打曹卫,让楚军北上,或者放弃攻打宋国。但是晋国已经占领了曹卫都城,曹共公都被俘虏了,楚军没有任何改变计划的意图。这个时候就很尴尬了。继续出兵,长线作战对晋军不利,不出兵,宋国会认为晋国借这个机会占领曹、卫两地,而不是真心想帮他,转而投奔楚国。
先轸出了个主意。一方面,让宋国出面,以厚礼,托齐国和秦国说和一下,让楚国退兵。另一方面,让晋文公把曹、卫的地分给宋国,稳住宋国的信心。楚国看到宋国吞食了曹卫两地,一定非常生气,不愿意听齐国和秦国的。这个时候,齐国和秦国会觉得楚国不给面子,非常生气,改变立场,转而和晋国站在一起。
事情如先轸所料一样发展。楚国果真得罪了齐国和秦国,齐国和秦国也改变了中立的立场,和晋国站在一起,对抗楚国。
楚国只好退兵到楚国的申地,告知令尹子玉,晋文公非等闲之辈,需适可而止。但是子玉不听,一心求胜,并且还像楚王求来援兵。
子玉得到援兵以后,和晋军假意商谈,让晋军给曹、卫复国,则楚军退出宋地。这样,让晋文公白忙一场。但是先轸提议,私下以曹卫两国归附晋国为条件,给曹卫复国。然后再扣押楚军的使者,羞辱子玉。
果真子玉气愤不过,就要和晋国决一死战。但是战场对晋军不利,晋文公下令“退避三舍”,撤军到城濮。
“退避三舍”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棋。
首先,晋文公实践了流亡时期对楚王的承诺。赢得了舆论上的同情。让晋国的军事战意昂扬。
其次,避开了对自己不利的战场曹国陶丘,而是更容易方便齐国、秦国出兵的地点城濮。
最后,用这样的方式刺激刚愎自用的子玉,让子玉认为是晋文公看到援军已到,无法迎战,是全歼敌人的大好时期。
一边是联军晋、齐、秦、宋,一边是联军楚、陈、蔡。晋军针对陈、蔡率领的右军进行了强势打击。然后又故作溃败,引子玉率领的中军孤军深入。接着趁中军无法挥军支援,一举击溃了楚国的右军。子玉不得不下令中军撤军,最后以自杀告终。
城濮之战就此以晋军胜利而结束。
城濮之战后,晋文公朝觐周王,会盟诸侯。周襄王正式命晋文公为侯伯,晋国实现了“取威定霸”的目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