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雍正年间,一位名叫俞鸿图的官员因科举舞弊案而声名狼藉,他的案件不仅震惊了当时的朝廷,也引起了后世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俞鸿图的生平、案件的始末以及围绕他死因的争议。
俞鸿图:从进士到学政
俞鸿图,字麟一,浙江海盐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进士及第。他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在官场上步步高升。最终俞鸿图被任命为河南学政,负责一省的学校教育和文化学术事务,包括举人考试。作为学政,他有责任确保考试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科举舞弊:一场震惊朝廷的丑闻
然而,俞鸿图的仕途并未一帆风顺。雍正十年(1732年),他因科举舞弊案被牵涉其中。据史料记载,为了防止考试资料的泄露,俞鸿图告诫他的仆人在试院外值班,以杜绝考试资料传递的弊端。尽管俞鸿图有所预防,但他的仆人出于贪欲,仍然企图通过舞弊来获取利益。仆人与俞鸿图的妾室林氏串通,共同参与舞弊行为。林氏将与考试有关的重要材料贴在俞鸿图的官服内侧。
![](https://img.haomeiwen.com/i20245180/1588edeb7e411ba9.jpg)
俞鸿图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穿着带有考试材料的官服出入试院。当他脱下官服后,仆人便将材料撕下来,并传递给外面等待的举子。外面的仆人也采取了相同的方法,将相关的材料传入考场,以此帮助一些举子作弊。通过这种方式,仆人和林氏帮助举子作弊,并收取了贿赂,据说贿赂金额高达万余两白银。尽管俞鸿图可能并未直接参与舞弊行为,但他的疏忽大意导致了这一丑闻的发生。不久后,这一舞弊行为被外界所知,引起了轩然大波。
审判与认罪:雍正帝的严厉处置
![](https://img.haomeiwen.com/i20245180/d980b6821da8a7f7.jpg)
雍正十一年(1733年),时任河南巡抚的王士俊向雍正帝上奏,弹劾俞鸿图涉嫌纳贿营私。面对这一丑闻,雍正帝采取了严厉的措施。雍正十二年(1734年),雍正帝派遣户部侍郎陈树萱前往河南,并会同山西、河南的河东总督共同审理此案。在审判过程中,俞鸿图最初否认了自己的罪行,但在其妻妾仆人承认作弊和接受贿赂的事实后,他不得不认罪。
死因争议:斩立决还是腰斩?
关于俞鸿图的死因,历史上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根据《清史稿·世宗本纪》及《清史编年》等史籍记载,俞鸿图被判斩立决。
![](https://img.haomeiwen.com/i20245180/4cd011eef41aad9a.jpg)
而另一种说法来自薛福成的《庸庵笔记》,声称俞鸿图是中国最后一位被处以腰斩的政府官员。腰斩,这是一种极其残忍的刑罚,通常用于重罪犯。执行刑罚的任务落在了俞鸿图的亲家邹升恒身上。根据当时的司法程序,邹升恒不仅接管了俞鸿图的职务,还负责监督执行刑罚。在行刑前,邹升恒并未告知俞鸿图将受腰斩,这使得俞鸿图在临死前无法准备,也无法通过贿赂刽子手以求速死。在刑场上,刽子手执行了腰斩,但由于俞鸿图未能及时给予贿赂,刽子手选择了一种让犯人痛苦更长时间的执行方式。俞鸿图在地上翻滚,痛苦万分,他用手指蘸血在地上连续写下七个“惨”字,最终在极度痛苦中死去。这一惨状震惊了邹升恒,他将情况如实报告给了雍正帝。雍正帝听闻后,深受触动,立即下令封刀,腰斩这一刑罚自此被废除。
俞鸿图的案件不仅是清朝科举制度中的一个污点,也是中国法制史上的一个争议点。他的生平和案件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公平和正义始终是社会的基本价值。同时,围绕他死因的争议也反映了历史记载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