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查尔斯.都希格
第一部分:焦点是习惯如何在个人生活中产生
第二部分:研究成功公司和组织的习惯
第三部分:探讨了社会习惯
中心论点:如果弄清楚习惯运作的原理,习惯是可以被改变的
第一部分 个体的习惯
一、习惯回路:暗示、惯常行为、奖赏
在大脑深处,靠近脑干,也就是脊柱和大脑结合的位置,这里有着更老、更原始的结构,他们控制着你的自动行为,比如呼吸和吞咽
科学家说,习惯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大脑一直在寻找可以省力的方式,如果让大脑自由发挥,那么大脑就会让几乎所有的惯常行为活动变成习惯,因为习惯让大脑得到更多的休息。
- 第一步:存在一个暗示,能够让大脑进入某种自动行为
- 第二步:存在一个惯常行为,可以是身体、思维、情感方面的
- 第三步:奖赏,能够让大脑辨别出是否应该记下这个回路
但是习惯往往是脆弱的,会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
大脑无法分别好习惯和坏习惯,很多时候奖赏实际就是价值观里面的自我肯定(不二法门);让你的快感中心启动,并让大脑沉溺在这一行为模式中,这都有利于让习惯回路更加紧凑(不为圣人,便为禽兽)
二、渴求的大脑:如何创造新习惯
- 找到一种人身体上感知的暗示(纺必适失败的原因就是无法激发起人们感知上的暗示)
- 将暗示与惯常的行为联系起来
- 最终通过奖赏来固化行为习惯
习惯是这样产生的:把暗示、惯常行为、奖赏拼在一起,然后培养一种渴求来驱动这一回路
渴求是最关键的一环,渴求实际就是预期,有了预期,就有能够驱动习惯回路的动力
暗示加上奖赏本身并不足以让新习惯长期持续,只有当你的大脑开始预期奖赏,渴求内啡肽的分泌或成就感时,你才会自觉地在每天早上系好跑鞋鞋带(自己怎么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别人怎么想)
渴求驱动习惯:纺必适的成功在于通过创造清新空气的渴求,驱动了习惯回路的不停复制。白速得牙膏通过在配方里增加了刺激性的元素,创造了渴求。
习惯改变的黄金法则:不是创造新习惯,而是改变旧习惯
黄金法则:要改变习惯,你必须留住旧习惯回路中的暗示,提供旧习惯回路中的奖赏,但要插入一个新的惯常行为。
改变习惯看起来似乎应该更复杂,但事实上,大脑是可以接受重新编排的,你需要做的仅仅是刻意为之。
研究发现,起作用的并不是上帝,而是信仰本身,一旦人们学会信仰某种东西,这种信仰就会扩展到生活的其他方面,直到他们开始相信自己能够改变,信仰是将改造过的习惯回路变成永久性行为的要素。
习惯是不能被消除的,只能被替代,当使用改变习惯的黄金法则时,习惯最具可塑性,如果我们保持一样的暗示和奖赏,就能植入一种新的惯常行为。但是这还是不够,为了保持这个习惯,人们还得相信改变是可能的。而大多数时候,只有在团体的助力下,才能形成信仰。
第二部分 成功组织机构的习惯
核心习惯(最重要的习惯)
一些习惯比起其他习惯在重塑商业和生活方式上更有影响力,影响着人们在工作、饮食、玩乐、消费和沟通方式,核心习惯能够启动一个进程,久而久之将改变一切(仔细分析组织或者自己的精力、时间都用在哪里了,通过用在哪里了得出最终是否产出了有意义的结果),寻找核心习惯意味着找出某些特性,核心习惯也会被成为“小成功”,他们通过建设新的结构以利于其他习惯的形成,并在变化扩散之处建立起某些文化。
- 首先找到“小成功”
小成功是关键习惯引起广泛变化这个过程的一部分 - 建立能融入新价值观的文化
打造能促成其他习惯蓬勃发展的架构
星巴克和成功的习惯 让意志力变成自发的意识
意志力胜于好奇心(意志力是一种类似肌肉力量的习惯,只要勤加练习,能够打造强健的意志力能力)
- 当自律成为企业习惯
意志力不是一种技能,而是一种力量,就如同你手臂和大腿中肌肉的力量,用力过猛会感到疲累,肌肉剩余的力量就不足以供给其他活动 - 关键时刻与惯例
成功的计划都有一个共同点:都集中记录了如何应付在特定时间预期而至的疼痛(疼痛是好事,应付好疼痛是更好的事情)
应对关键时刻需要有一套预案,不停练习,会能够比一般人应付的好 - 自主意志
在这个例子中,学生都忽视了饼干,但当这些学生感觉自己被当成工具来对待时,他们的意志力会消耗得更快 - 危机是创造改变的好机会
- 合理平衡点
机构中的惯常行为能够较好的消除组织中潜在的敌对团体或个人的恩怨
第三部分 社会的习惯
社会习惯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就在于许多运动的根源在于社会学家所谓的三个过程:
- 运动的起因是友情或者亲密的熟人之间牢固的联系所形成的社会习惯
- 运动发展在于群体的习惯,以及社区与党派之间脆弱的联系
- 运动持续在于运动领袖让参与者形成了新习惯(灵性的成长:习惯让精神丰满)
关键点:
灵性的成长:习惯让精神丰满
参与者转化为能够自我引导的领导者
自由意志的巴赫曼(实际人都是被最简单的习惯控制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