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BERT详解(附带ELMo、GPT 介绍)

BERT详解(附带ELMo、GPT 介绍)

作者: Jarkata | 来源:发表于2021-03-04 12:55 被阅读0次

    本文为转载,原文链接BERT 详解(附带 ELMo、GPT 介绍)

    首先我会详细阐述 BERT 原理,然后简单介绍一下 ELMO 以及 GPT

    BERT 详解

    BERT 全称为 Bidirectional Encoder Representation from Transformer,是 Google 以无监督的方式利用大量无标注文本「炼成」的语言模型,其架构为 Transformer 中的 Encoder(BERT=Encoder of Transformer)

    我在 Transformer 详解中已经详细的解释了所有 Transformer 的相关概念,这里就不再赘述

    以往为了解决不同的 NLP 任务,我们会为该任务设计一个最合适的神经网络架构并做训练,以下是一些简单的例子


    不同的 NLP 任务通常需要不同的模型,而设计这些模型并测试其 performance 是非常耗成本的(人力,时间,计算资源)。如果有一个能直接处理各式 NLP 任务的通用架构该有多好?

    随着时代演进,不少人很自然地有了这样子的想法,而 BERT 就是其中一个将此概念付诸实践的例子

    Google 在预训练 BERT 时让它同时进行两个任务:
    1. 漏字填空
    2. 下个句子预测

    1. 漏字填空(完型填空),学术点的说法是 Masked Language Model
    2. 判断第 2 个句子在原始本文中是否跟第 1 个句子相接(Next Sentence Prediction

    对正常人来说,要完成这两个任务非常简单。只要稍微看一下前后文就知道完形填空任务中 [MASK] 里应该填退了;而醒醒吧后面接你没有妹妹也十分合理(?)

    接下来我会分别详细介绍论文中这两个任务的设计细节

    BERT语言模型任务一:Masked Language Model

    在 BERT 中,Masked LM(Masked Language Model)构建了语言模型,简单来说,就是随机遮盖或替换一句话里面的任意字或词,然后让模型通过上下文预测那一个被遮盖或替换的部分,之后做 Loss 的时候也只计算被遮盖部分的 Loss,这其实是一个很容易理解的任务,实际操作如下:

    1. 随机把一句话中 15% 的 token(字或词)替换成以下内容:
      a. 这些 token 有 80% 的几率被替换成 [MASK],例如 my dog is hairy→my dog is [MASK]
      b. 有 10% 的几率被替换成任意一个其它的 token,例如 my dog is hairy→my dog is apple
      c. 有 10% 的几率原封不动,例如 my dog is hairy→my dog is hairy
      之后让模型预测和还原被遮盖掉或替换掉的部分,计算损失的时候,只计算在第 1 步里被随机遮盖或替换的部分,其余部分不做损失,其余部分无论输出什么东西,都无所谓

    这样做的好处是,BERT 并不知道 [MASK] 替换的是哪一个词,而且任何一个词都有可能是被替换掉的,比如它看到的 apple 可能是被替换的词。这样强迫模型在编码当前时刻词的时候不能太依赖当前的词,而要考虑它的上下文,甚至根据上下文进行 "纠错"。比如上面的例子中,模型在编码 apple 时,根据上下文 my dog is,应该把 apple 编码成 hairy 的语义而不是 apple 的语义

    BERT语言模型任务二:Next Sentence Prediction

    我们首先拿到属于上下文的一对句子,也就是两个句子,之后我们要在这两个句子中加一些特殊的 token:[CLS]上一句话[SEP]下一句话[SEP]。也就是在句子开头加一个 [CLS],在两句话之间和句末加 [SEP],具体地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到,上图中的两句话明显是连续的。如果现在有这么一句话 [CLS]我的狗很可爱[SEP]企鹅不擅长飞行[SEP],可见这两句话就不是连续的。在实际训练中,我们会让这两种情况出现的数量为** 1:1**

    Token Embedding 就是正常的词向量,即 PyTorch 中的 nn.Embedding()
    Segment Embedding 的作用是用 embedding 的信息让模型分开上下句,我们给上句的 token 全 0,下句的 token 全 1,让模型得以判断上下句的起止位置,例如

    [CLS]我的狗很可爱[SEP]企鹅不擅长飞行[SEP]
     0   0 0 0 0 0 0 0  1 1 1 1 1 1 1 1
    

    Position Embedding 和 Transformer 中的不一样,不是三角函数,而是学习出来的

    Multi-Task Learnig

    BERT 预训练阶段实际上是将上述两个任务结合起来,同时进行,然后将所有的 Loss 相加,例如

    Input:
    [CLS] calculus is a branch of math [SEP] panda is native to [MASK] central china [SEP]
    
    Targets: false, south
    ----------------------------------
    Input:
    [CLS] calculus is a [MASK] of math [SEP] it [MASK] developed by newton and leibniz [SEP]
    
    Targets: true, branch, was
    

    Fine-Tuning

    BERT 的 Fine-Tuning 共分为 4 种类型,以下内容、图片均来自台大李宏毅老师 Machine Learning 课程(以下内容 图在上,解释在下)


    如果现在的任务是 classification,首先在输入句子的开头加一个代表分类的符号 [CLS],然后将该位置的 output,丢给 Linear Classifier,让其 predict 一个 class 即可。整个过程中 Linear Classifier 的参数是需要从头开始学习的,而 BERT 中的参数微调就可以了

    为什么要用CLS?
    这里李宏毅老师有一点没讲到,就是为什么要用第一个位置,即 [CLS] 位置的 output。这里我看了网上的一些博客,结合自己的理解解释一下。因为 BERT 内部是 Transformer,而 Transformer 内部又是 Self-Attention,所以 [CLS] 的 output 里面肯定含有整句话的完整信息,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 Self-Attention 向量中,自己和自己的值其实是占大头的,现在假设使用 w_1 的 output 做分类,那么这个 output 中实际上会更加看重w_1,而 w_1又是一个有实际意义的字或词,这样难免会影响到最终的结果。但是 [CLS] 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只是一个占位符而已,所以就算 [CLS] 的 output 中自己的值占大头也无所谓。当然你也可以将所有词的 output 进行 concat,作为最终的 output


    如果现在的任务是 Slot Filling,将句子中各个字对应位置的 output 分别送入不同的 Linear,预测出该字的标签。其实这本质上还是个分类问题,只不过是对每个字都要预测一个类别
    如果现在的任务是 NLI(自然语言推理)。即给定一个前提,然后给出一个假设,模型要判断出这个假设是 正确、错误还是不知道。这本质上是一个三分类的问题,和 Case 1 差不多,对 [CLS] 的 output 进行预测即可
    如果现在的任务是 QA(问答),举例来说,如上图,将一篇文章,和一个问题(这里的例子比较简单,答案一定会出现在文章中)送入模型中,模型会输出两个数 s,e,这两个数表示,这个问题的答案,落在文章的第 s 个词到第 e 个词。具体流程我们可以看下面这幅图

    首先将问题和文章通过 [SEP] 分隔,送入 BERT 之后,得到上图中黄色的输出。此时我们还要训练两个 vector,即上图中橙色和黄色的向量。首先将橙色和所有的黄色向量进行 dot product,然后通过 softmax,看哪一个输出的值最大,例如上图中d_2 对应的输出概率最大,那我们就认为 s=2

    同样地,我们用蓝色的向量和所有黄色向量进行 dot product,最终预测得d_3的概率最大,因此 e=3。最终,答案就是 s=2,e=3

    你可能会觉得这里面有个问题,假设最终的输出 s>e 怎么办,那不就矛盾了吗?其实在某些训练集里,有的问题就是没有答案的,因此此时的预测搞不好是对的,就是没有答案

    以上就是 BERT 的详细介绍,参考以下文章

    ELMO

    ELMo是Embedding from language Model的缩写,它通过无监督的方式对语言模型进行预训练来学习单词表示

    这篇论文的想法其实非常简单,但是效果却很好。它的思路是用深度的双向 Language Model 在大量未标注数据上训练语言模型,如下图所示

    在实际任务中,对于输入的句子,我们使用上面的语言模型来处理它,得到输出向量,因此这可以看作是一种特征提取。但是 ELMo 与普通的 Word2Vec 或 GloVe 不同,ELMo 得到的 Embedding 是有上下文信息

    具体来说,给定一个长度为 N 的句子,假设为t_1,t_2,…,t_N ,语言模型会计算给定t_1,t_2,…,t_{k-1}的条件下出现 t_k的概率:
    p(t_1,...,t_N)=\prod_{i=1}^{k}p(t_k\mid t_1,...,t_{k-1})

    传统的 N-gram 模型不能考虑很长的历史,因此现在的主流是使用多层双向 LSTM。在时刻k,LSTM 的第 j层会输出一个隐状态\vec{h_{kj}},其中j=1,...,LL 是 LSTM 的层数。最上层是 \vec{h_{kL}},对它进行 softmax 之后得到输出词的概率

    类似的,我们可以用一个反向LSTM来计算概率:
    p(t_1,...,t_N)=\prod_{i=1}^{k}p(t_k\mid t_{k+1},...,t_N)

    通过这个 LSTM,我们可以得到\mathop{h_{kj}}\limits ^{\leftarrow}。我们的损失函数是这两个 LSTM 的加和:
    \begin{aligned} \mathcal{L} = - \sum_{i=1}^n \Big{(} \log p(t_i \mid t_1, \dots, t_{i-1}; \Theta_e, \overrightarrow{\Theta}_\text{LSTM}, \Theta_s) + \\ \log p(t_i \mid t_{i+1}, \dots, t_n; \Theta_e, \overleftarrow{\Theta}_\text{LSTM}, \Theta_s) \Big{)} \end{aligned}

    这两个 LSTM 有各自的参数\overrightarrow {\Theta}_{LSTM}\overleftarrow {\Theta}_{LSTM} ,而 Word Embedding 参数 \Theta_x和 Softmax 参数 \Theta_s 是共享的

    ELMo Representations

    为了用于下游(DownStream)的特定任务,我们会把不同层的隐状态组合起来,具体组合的参数是根据不同的特定任务学习出来的,公式如下:
    ELMo_k^{task}=E(R_k;\Theta_{task})=\gamma^{task}\sum_{j=0}^{L}s_j^{task}h_{kj}

    GPT(Generative Pre-training Transformer)

    GPT 得到的语言模型参数不是固定的,它会根据特定的任务进行调整(通常是微调),这样的到的句子表示能更好的适配特定任务。它的思想也很简单,使用单向 Transformer 学习一个语言模型,对句子进行无监督的 Embedding,然后根据具体任务对 Transformer 的参数进行微调。GPT 与 ELMo 有两个主要的区别:

    1. 模型架构不同:ELMo 是浅层的双向 RNN;GPT 是多层的 transformer encoder
    2. 针对下游任务的处理不同:ELMo 将词嵌入添加到特定任务中,作为附加功能;GPT 则针对所有任务微调相同的基本模型*

    无监督的Pretraining

    这里解释一下上面提到的单向 Transformer。在 Transformer 的文章中,提到了 Encoder 与 Decoder 使用的 Transformer Block 是不同的。在 Decoder Block 中,使用了 Masked Self-Attention,即句子中的每个词都只能对包括自己在内的前面所有词进行 Attention,这就是单向 Transformer。GPT 使用的 Transformer 结构就是将 Encoder 中的 Self-Attention 替换成了 Masked Self-Attention,具体结构如下图所示


    具体来说,给定一个未标注的预料库 \mathcal{U} = \{ u_1,…,u_n \},我们训练一个语言模型,对参数进行最大(对数)似然估计:
    L_1 (\mathcal{U})=\sum_i logP(u_i|u_1,...,u_{k-1};\Theta)

    训练的过程也非常简单,就是将 n 个词的词嵌入 (W_e) 加上位置嵌入 (W_p),然后输入到 Transformer 中,n 个输出分别预测该位置的下一个词
    \begin{split} h_0 & =UW_e+W_p \\ h_l & = transformer\_block(h_{l-1}) \\ P(u) & = softmax(h_n W_e^T) \end{split}
    这里的位置编码没有使用传统 Transformer 固定编码的方式,而是动态学习的

    监督的Fine-Tuning

    Pretraining 之后,我们还需要针对特定任务进行 Fine-Tuning。假设监督数据集合C的输入X是一个词序列x^1,..,x^m ,输出是一个分类的标签y,比如情感分类任务

    我们把x^1,...,x^m输入 Transformer 模型,得到最上层最后一个时刻的输出h_l^m,将其通过我们新增的一个 Softmax 层(参数为 W_y)进行分类,最后用 CrossEntropyLoss 计算损失,从而根据标准数据调整 Transformer 的参数以及 Softmax 的参数 W_y。这等价于最大似然估计:

    正常来说,我们应该调整参数使得L_2最大,但是为了提高训练速度和模型的泛化能力,我们使用 Multi-Task Learning,同时让它最大似然L_1L_2

    这里使用的 L_1还是之前语言模型的损失(似然),但是使用的数据不是前面无监督的数据 u,而是使用当前任务的数据C,而且只使用其中的 X,而不需要标签 y

    其它任务

    针对不同任务,需要简单修改下输入数据的格式,例如对于相似度计算或问答,输入是两个序列,为了能够使用 GPT,我们需要一些特殊的技巧把两个输入序列变成一个输入序列

    • Classification:对于分类问题,不需要做什么修改
    • Entailment:对于推理问题,可以将先验与假设使用一个分隔符分开
    • Similarity:对于相似度问题,由于模型是单向的,但相似度与顺序无关,所以要将两个句子顺序颠倒后,把两次输入的结果相加来做最后的推测
    • Multiple-Choice:对于问答问题,则是将上下文、问题放在一起与答案分隔开,然后进行预测

    ELMo、GPT 的问题

    ELMo 和 GPT 最大的问题就是传统的语言模型是单向的 —— 我们根据之前的历史来预测当前词。但是我们不能利用后面的信息。比如句子 The animal didn’t cross the street because it was too tired。我们在编码 it 的语义的时候需要同时利用前后的信息,因为在这个句子中,it 可能指代 animal 也可能指代 street。根据 tired,我们推断它指代的是 animal。但是如果把 tired 改成 wide,那么 it 就是指代 street 了。传统的语言模型,都只能利用单方向的信息。比如前向的 RNN,在编码 it 的时候它看到了 animalstreet,但是它还没有看到 tired,因此它不能确定 it 到底指代什么。如果是后向的 RNN,在编码的时候它看到了 tired,但是它还根本没看到 animal,因此它也不能知道指代的是 animalTransformerSelf-Attention 理论上是可以同时关注到这两个词的,但是根据前面的介绍,为了使用 Transformer 学习语言模型,必须用 Mask 来让它看不到未来的信息,所以它也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

    自回归和自编码

    自回归

    根据上文内容预测下一个可能跟随的单词,就是常说的自左向右的语言模型任务,或者反过来也行,就是根据下文预测前面的单词,这种类型的LM被称为自回归语言模型。(GPT,ELMO)GPT 就是典型的自回归语言模型。ELMO尽管看上去利用了上文,也利用了下文,但是本质上仍然是自回归LM,这个跟模型具体怎么实现有关系。ELMO是做了两个方向(从左到右以及从右到左两个方向的语言模型),但是是分别有两个方向的自回归LM,然后把LSTM的两个方向的隐节点状态拼接到一起,来体现双向语言模型这个事情的。所以其实是两个自回归语言模型的拼接,本质上仍然是自回归语言模型。

    自回归语言模型有优点有缺点,缺点是只能利用上文或者下文的信息,不能同时利用上文和下文的信息,当然,貌似ELMO这种双向都做,然后拼接看上去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因为融合模式过于简单,所以效果其实并不是太好。它的优点,其实跟下游NLP任务有关,比如生成类NLP任务,比如文本摘要,机器翻译等,在实际生成内容的时候,就是从左向右的,自回归语言模型天然匹配这个过程。而Bert这种DAE模式,在生成类NLP任务中,就面临训练过程和应用过程不一致的问题,导致生成类的NLP任务到目前为止都做不太好

    自编码

    自回归语言模型只能根据上文预测下一个单词,或者反过来,只能根据下文预测前面一个单词。相比而言,Bert通过在输入X中随机Mask掉一部分单词,然后预训练过程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根据上下文单词来预测这些被Mask掉的单词,如果你对Denoising Autoencoder比较熟悉的话,会看出,这确实是典型的DAE的思路。那些被Mask掉的单词就是在输入侧加入的所谓噪音。类似Bert这种预训练模式,被称为DAE LM。

    这种DAE LM的优缺点正好和自回归LM反过来,它能比较自然地融入双向语言模型,同时看到被预测单词的上文和下文,这是好处。缺点是啥呢?主要在输入侧引入[Mask]标记,导致预训练阶段和Fine-tuning阶段不一致的问题,因为Fine-tuning阶段是看不到[Mask]标记的。DAE吗,就要引入噪音,[Mask] 标记就是引入噪音的手段,这个正常。

    XLNet的出发点就是:能否融合自回归LM和DAE LM两者的优点。就是说如果站在自回归LM的角度,如何引入和双向语言模型等价的效果;如果站在DAE LM的角度看,它本身是融入双向语言模型的,如何抛掉表面的那个[Mask]标记,让预训练和Fine-tuning保持一致。当然,XLNet还讲到了一个Bert被Mask单词之间相互独立的问题。

    参考文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BERT详解(附带ELMo、GPT 介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ouzf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