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是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的成果,它包括事实、信息的描述或在教育和实践中获得的技能。我们后人有了前人的知识经验传承,我们才有可能沿着前人的阶梯再向前迈进一步,否则一切都得回归到最原始的状态,那现在我们还在研究钻木取火。
在古代,当印刷术被发明并应用于实际印刷的时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荣耀贡献,印本的大量生产,使书籍留存的机会增加,减少手写本因有限的收藏而遭受绝灭的可能性.由于印本的广泛传播及读者数量的增加,过去教会对学术的垄断遭到世俗人士的挑战.宗教著作的优先地位也逐渐为人文主义学者的作品所取代产读者们对于历来存在的对古籍中的分歧和矛盾有所认识,因而削弱了对传统说法的信心,进而为新学问的发展建立了基础。简单来说,没有这些知识文化传承,我也看不了《三国演义》《红楼梦》等著作,也引发不了人与永恒的思考,也迭代不了前人的肩膀做出跨步,那永远都是井底之蛙。而在当时出现一些文人拘泥于知识传承的形式,认为印刷出来的书没有灵气,不如手写的,本末倒置,惑也,这些摒弃印刷书的文人作品也就历史中灰飞烟灭,而印刷出来的书却至今流传还手捧余香。
知识的初心
又到了时代的尴尬点
尴尬的是, 如今又出现了电子书(我表示有幸参与这个电子书时代),依然出现一批人反对电子书,认为没有重量和质感,本能地拒绝,惑也,电子书的方便性,是无法特别言寓的,你能想象一部手机里装了2000多本书,和你背着沉淀的书包也最多十几本。可能多数人过不了这个关,认为电子书太 “空”,没有重量,没办法确认其存在,心理过不了这个坎去买,到底买的是纸,还是买的是知识呢?这又让我想起另一个故事,改革开放后,日本的电视出口到中国,有人去工厂参观,发现组装电视的时候,工人会习惯性地加入一个疙瘩盒子,问一下原因,居然说是为了让中国人感觉有重量,买得值,疙瘩盒子没有任何作用。
当年满清入关时,汉人宁死也不剃头留辫子,到了民国初期新文化运动-剪辫子,出现老百姓又宁死不剪辫子,他们忘记原来初心是拒绝剃头剪辫子的。
不忘初心
书存在的初心是知识的传播,继承,发展,无论将来书的形式如何地进化,请不要忘记前人的初心,伸出你的手去继承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附上我近两千多本电子书藏书中的一千八百多本。
知识的初心 知识的初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