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创新之源——交叉思维和同频沟通

创新之源——交叉思维和同频沟通

作者: 王锦康 | 来源:发表于2020-02-29 22:49 被阅读0次

    去年年末,国际财务课的朱老师课上介绍了一位湖大化工学院的教授。这位教授年纪轻轻但已是系里的科研骨干,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

    这位教授本科是浙大机械的,后去澳洲攻读生物学硕博连读,回国后来湖大化工院任教。朱老师说,这位教授研究的课题总是令人耳目一新叹为观止。因为他有多学科的学习背景,能从全新的角度研究本学科的课题,也能借助多种工具进行分析。

    创新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质变的产生来源于量变的积累。

    多学科的学习会让不同思维得已在同一个大脑交叉,碰撞的火花多了,崭新的IDEA就有更大的概率从某个耀眼的火花中诞生。

    正如我想做习惯养成的游戏化培养一样,其实正是来自于前几年阅读制定计划、心理学和习惯养成等数十本书后的所思所想。


    1.0版本

    乱七八糟的想法多了,总有那么几条会歪打正着。

    但光自己闷头想,你是无法确定这个事情可行性高不高的。人活于世,就必然要与世界互动。而想要让创新持续,就非得找到同频之人一起互动。

    万科的创始人王石曾经去牛津大学访学,他发现中国的诸多学者很难融入到牛津的文化圈子里。于是他就好奇的观察,想寻找答案。后来他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中国学者通常不会和英国的教授们一起用餐。

    然而,再用餐时,却是这些英国教授争论课题最激烈的时候,因为平时的授课他们更多是和学生单向交流。而很多有意义有价值的研究课题,正是通过这样的碰撞才得以确定。

    一追问他才发现中国学者们是因为无法习惯国外的饮食习惯,而选择回住处自行做饭。这当然无可非议,但是如果因为暂时的饮食不适,却失去了创新的最佳契机,不知道这些学者会作何感想。

    这么一想,王石就下定决心,以后要有一个“国际胃”,无论到哪里访学,就算再不习惯饮食,也一定和当地学者一起用餐。


    表面上看是饮食问题,但其实王石看准的是通过这种饭桌的交流,可以打开自己的思维,抓住创新的契机。

    对于一心想干一些大事却无从下手的人,最有效的路其实就是先让你的大脑动起来。让各种知识在头脑打架,擦枪走火之下,有价值的idea就诞生了。

    但要注意,要学习那些源头性的知识。识人术的本源在心理学,制作年度计划的本源在哲学,职场宫斗术的本源在政治学和历史学。坚实的学科基础才能避免画虎不成反类犬。

    其次,闭门造车是效率很低的。有可能世界上都已经发明了汽车飞机了,你关上大门一年半载做出了牛拉车还沾沾自喜自己搞了大发明。

    要走出去,和同频之人去闲聊,去交流,去辩论。定期找一两个聊的来的朋友,谈谈最近的所思所想,把自己的困惑抛出去。

    有的时候,你收回来,就不止是答案,还会有鲜花和美酒。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创新之源——交叉思维和同频沟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owih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