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幼儿园》这部纪录片非常有缘分。缘分我觉得分两种,一种是一见钟情,一种是回味无穷。和这部片子的缘分属于后一种。
最早知道这部片子是在“”影视作品欣赏”的选修课上,当时很多人是为了凑学分胡乱报业余课,但我是因为喜欢看电影电视,想了解点更深层次的东西,看到这个课程名字,就迫不及待的报了。同时报上的还有宿舍一哥们,我是一节不落,他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在课上除了会分析故事类的节目,更多的关注在纪录片、广告等不同类型的节目上,这么多年过去了(大约十一年),具体的内容大部分都不记得。有两个极其深刻的节目,至今难忘,一个是关于广告的课,一个就是《幼儿园》这部纪录片了。
为什么对它印象深刻呢?
我这个人是鱼的记忆力,它7秒,我三天。很多小时候的事情大半都不记得了,但却有人从小的事情历历在目,非常羡慕他们,能够在头脑中追寻自己成长的路线,哪怕荆棘密布。所以渴望看看孩子们在幼儿园,最接近出生的原始状态,慢慢长大到去小学的那个阶段,大部分孩子是一张白纸到半张白纸的阶段。后来,才发现这个阶段是最重要的一个时期,很多未来固有的观念,处事的方式,人生的走向,都隐隐的埋下伏笔。怪不得《幼儿园》开篇就刻着这样一句话,“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说明本片导演对人生的问题思考的有多么深入。
虽然,当时无法有这样的感悟,除了画面,一些相关事情同样能够震撼我。摄制组在一所寄宿制幼儿园待了几个月来准备,让孩子们渐渐熟悉以后,开始在教室的各个角落拍摄。从开学季的秋天,一直拍摄到第二年大班毕业,整整一年的时光,浓缩成半个小时。当时,就感慨时光匆匆而过,抓都抓不住,现在这群孩子应该刚刚大学毕业,走向工作岗位了,或者孩子大学校园读书。他们也许已经忘记了曾经被记录过,但是镜头保留了他们的时光,这种机会可遇不可求。
说说里面印象比较深的内容吧。虽然只有半个小时,浓缩了一年的变迁,有两个部分,一条主线,在教室中的画面,一条辅线,问孩子们的各种问题。先来看看主线,吃饭、学习、睡觉、打闹、洗澡、节日等等。
吃饭,人生的大事,也是孩子们 的大事,小班的孩子们第一次来到幼儿园,又哭又闹,流着鼻涕喊着要回家。但是,到了饭点照吃不误,刚刚喊完我要妈妈,紧接着吃了一口饭,还挺香,看来是真饿了。学习,展示的往往是简单的音乐课,还有才艺课,没有相对的语言课、算数课等等。只有在学习的时候,是整齐统一,没有平时一窝蜂般的感觉。睡觉姿势五花八门,躺着的,趴着的,不管男生女生,完全没有形象这个概念,还有男孩女孩牵着手一起睡的,不知道后来他们的缘分怎么样。打闹是重头戏,是孩子们学习如何处理矛盾,还有和同学关系重要的一刻。这时候就能够看出不同性格的人,处理方式的不同,有大声哭闹的,有闷不做声的,有下手狠的,也有适可而止的。虽不能说还原了100%的真实场景,但是确实没有任何摄制组的干涉和影响,孩子们真实的表现了自己。没有对错,只有成长。
副线,给了我们很多思考的问题。关于爱情、金钱、国家、日本、911、中国足球等等,很多问题的回答已经看出了未来孩子的景象。很多孩子都有喜欢的对象,被问到的时候,不好意思说,结果导演问是不是喜欢那个女孩,孩子回答“你知道还问我”,简直可爱到家了。他们不理解喜欢和爱,但是懵懵懂懂,至少不好意思表达,说我爱你,哪怕是对家人,我们平时不就是这样做的吗,孩子们很敏感也很聪明。关于金钱,有一个孩子回答的更透彻,捡到钱要自己留一部分,一部分给领导,被问到“不给领导行不行”,孩子不假思索就回答“那怎么行”。不讨论价值观,这个孩子是个当领导的材料,整个反应了老百姓对于会做人会做事的理解,难道这个不就是我们心目中,那些会办事的人吗?!关于日本每个孩子都有仇恨在里面,都不喜欢日本,因为他们的侵略行为,虽然他们不知道真正发生了什么,就是不喜欢。中国足球就表现出两种极端的情况,一方面无条件的支持国家,一方面就是恨铁不成钢,说中国不行,就算了,开始支持其他国家。
尤其是这些问题,让我看到一个小社会,未来的缩影,隐隐看到这么小的孩子,头脑中就有如此复杂的想法,都说他们想法简单,我看未必了。很多东西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这里就不细说了。感兴趣的可以去看一看。
后面还有幼儿园老师怀孕了,很快她的孩子也要上幼儿园了,最后他们大合影留念。这些场景在生活中不断地重复,真的每次看都有新的收获和感悟。所以,这么多年过去了,依然存在头脑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