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我是其中一份子,一个平凡普通的人。我也是有别于他人的独特个体,或许来自不同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行为……。当然,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姑且让我从时间的角度来粗浅探讨一下吧,包括时间的记录、时间的管理、时间的艺术三个部分。真是越探索越发现,这于我而言是好大的一个人生宝藏啊。
时间的记录
年少时,懵懵懂懂,无有特殊。唯有两个习惯培养了下来,收藏和写日记。一不留心,断断续续,这一路走来,两个习惯居然坚持了二三十年。
邮票,于方寸空间,体现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科技、经济、文化、风土人情、自然风貌等特色,在那个记录与信息不发达的年代,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窗口和载体。小学三四年级我由此兴起,开始集邮。没有钱买,都是平时留心,看到谁家信封上有特别的邮票,就告知自己的喜好,众人也乐于助之。慢慢研究,发现除了那些好看的纪特邮票,即使普通邮票,不同的主题也会很有意思,譬如“民居”主题;发现除了邮票还有邮戳,还有信封,都记载着不同的信息。更重要的是经过方寸后面的“研究”,除了票面传达的意思,透过不同的主题可以创造出的无限可能和巨大空间。于是,凡与历史相关的如粮票、景点门票、都纳入收藏的范畴。凡是与重大题材相关的,都可以创新尝之。譬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题,收集过与之相关的各种邮票、电话卡、银行卡、U盘、吉祥物等等,乐此不疲。当然,文字的记录,自然也成为收藏的一部分。
我的第一本日记,起于1988年11月1日,没有封底没有封面的软面抄,用订书钉装订,极其简单。里面的笔迹,倒是工整秀气,不似后来颇有情绪时的龙飞凤舞字迹潦草。随后十几个本子,写满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青春故事,如今回看,也有一番感慨。1998年12月1日,当我倾其所有并借款买了第一台家用联想电脑和打印机后,开始用电子文本记录日记。
日记,开始也是有事记事,无事跳过。其间有段时间,是容不得日期中的空白,非要每日留墨,方才心安。待日后工作忙碌,日记也常常成为后记、补记。但也因此变出许多新的形式,延续至今。
记录,文字与实物的记录,与我而言,是生命流经的印记——我来过。
时间的管理
关于记录,现在我有几个类别:记录日常事务的日程本(含日复盘)、每日能量平衡表,记录大事要事情绪感受的日记本、记录饮食作息的健康本、记录每日支出的财务本,以及特别时期的妊娠记录本、21天自我确认陪伴营路书。此外还有每周、每月、每年的计划、复盘,特别的如每年的生日总结。
因此,我的计划、总结也不仅仅局限于工作事业,还涉及到学习成长、体验突破、家庭生活、身体健康、财务理财、人际社群,特别是年度的计划和复盘。哈哈,大家是不是觉得这已经由单纯的时间记录进入到时间管理了?
确实,因由一份记录,我对选什么样的本子、怎样记录会多一份留心,逐渐掉入到时间管理的坑里。学习过四象限管理法、GTD,试用过九宫格记录、五项行动日志等,时间管理的进程还在逐步深入中,争求能每日记录,及时复盘,不断进行PDCA循环提升。
时间的艺术
和时间做朋友,时间不止是记录、收纳。时间更是一门艺术,在于关照、觉察,有意识的提升,提炼、升华。
这些年有很长一段,忙碌无暇顾及记录,只留只言片语或关键词,越是重要的日子越空白。收藏也一样。每年固定的邮局预订邮票,一年一次取回家装入信封封存。其它许多也是放入一处,便也渐渐忘了。积存越来越多,感觉缺失也越来越多,更是越来越急于获得什么。得到了,就是拥有吗?
时间的艺术,在于日常整理
2020年8月开始,将积存了十余年的邮票等一一放入到定位册中,终于感觉到物有归属,规整有序了。我还将十年前的觉得拍得不是很好的照片进行了删选、PS,发现了截然不同的甚为满意的图片。就好像一盆枯枝残叶的植物,修剪之后,蓦然发现生机依然。是啊,时间留下了许多东西,因此会时常空间不够,需要收纳整理。是一股脑的“断舍离”?与我未必完全适合。在那些时间的记录中,将真正有意义、有感动、有情感联系的物品、记录留下来、挑出来,即精简腾空了空间,也照见了成长的足迹,更是看到原来我已经拥有如此多的宝藏,知道了“我本具足”,而渐入安定。而要能随时随地找到宝藏,需要养成每日整理的习惯,“”定位、建立检索目录”也非常重要。
时间的艺术,在于觉察淬炼。
最开始,我的记录是任由情绪的信马由缰,每日写到自己不想写为止。对于少言的我来说,现在看来,这便是最早的自由书写,兼具了心理疗愈的性质。而最近一段时间参加21天自我确认陪伴营后,会有意识地进行一份觉察,看到情绪的流动,而同时聚焦在成长提升而非问题上,这让内在的力量在不断增长。我还参加007不出局写作,定位2021年写出“我的二十四节气”系列文章。其实这也是一个复盘。很多人写二十四节气,多在节气间的风俗民情、养生要点,是预告、提醒。而我想写的,是这个节气间与其特点联系的所看、所思、所想,似乎也是复盘,但又不是复盘。它是散文创作,另一种创作,是需要推敲和提炼。经由一个主题,有意识对自己文字功底进行一个磨练。经由这种方式,让时间的长河沉淀出结晶。
时间的艺术,在于跟随节奏,放入更大的坐标体系
曾以为,时间就是从1月1日到12月31日,周而复始。为达目标,坚持努力。如今知道,时间的节律有太阳周期与月亮周期,人体亦有自身的生物月周期和日周期。违背的结果,最常见的就是出现健康状况。时间的艺术在于,跟随自身的节奏,同时逐渐调整并入大趋势、大坐标。而要做的,最简单的,也许就是遵循每日周期,做好每日复盘。因为可以预见,周而复始,在“同”与“不同”之间,螺旋上升,定会展现出不一般的风景。
我最喜欢龙应台说的这句话,“对于任何东西、现象、目题、人、事件,如果不认识它的过去,你如何理解它的现在到底代表什么意义?不理解它的现在,又何从判断它的未来?”
记录过去,理解现在,研判未来。
时间的艺术,在于使命与方向。
2002年,有两个女孩相继看到了《一生的计划》这本书,据此相继列出了一年目标、五年目标、终极目标。差不多20年后,其中一个是成为《趁早》女性励志品牌的创始人王潇,另一个就是现在写此文章的我。当年,我也在困惑,有一个什么样的笔记本是适合自己的,只是动手自制之。王潇当时也研究笔记本,并且从笔记本中找到了她的使命与方向,于2013年创建了“趁早”——“让时间看得见,让生命不虚度”,通过一本效率手册改变很多人的生活。
可见,显化时间的艺术,更深层的是来自于使命与方向。纵然想象狂野,亦能通过量化时间与目标,边走边修正,不知不觉抵达彼岸。现在,我,也在探索的旅途上。比如原来的复盘,只是记录每个周期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现在会此基础上,针对自己的目标,查看我做了什么,还缺什么,进一步真正聚焦内心渴望的使命与愿景。
人生的使命,其实很大程度与早年的兴趣的有关。就我现在从事的工作,细想也是与收藏、记录有关。因为这一份兴趣,才会发现、触摸冷峻的文字后面共振的隐藏情感,创造当下新的不一样。尝试过做文学青年,创办文学期刊,涉猎过散文、诗歌、小说、剧本;也草拟过公文,办过简报专刊,修过志书,融入文学手法的通讯作品获得过主流纸媒的年度新闻一等奖……
时间,看不见摸不着。于我而言,所谓时间其实涉及诸多,比如习惯的养成与坚持,对兴趣的呵护与培养,时间管理方法的研习,涉及情绪表达的自由书写,涉及文字的创作与提炼,以及“我是谁,我要成为谁”的内在探索……
我是一个喜爱游走在过去和未来的人,通过记录连接立足于当下,以此搭建了一条完整的时间线长桥。通过记录、收藏时间,也点燃了兴趣的火种,让时间看得见,给了探索、创造未来的希望和勇气。
时间,就是我的人生宝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