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认方向》-“带着方向当导游”
活动一:列举并介绍周围小区等地标。
老师提前准备好了学校附近一些小区和地标的平面分布图,提问“这些地方的位置在哪?”要求在学力单上完成,准备当小导游来介绍。我在想,如果直接用现成的情境素材,提出相同要求,我的学生们中有一部分会很积极,但是大部分应该是会紧张的,因为情境中的内容虽然对他们来说有熟悉度,但是和自己的联系并不大,甚至没有什么关系,只能按照老师要求进入角色和状态,算是驱动任务,但是也是在push学生。当学生看到自己所住的小区、经常去的地方出现在课堂上,会马上开始刷存在感,想要所有人知道“我就住在这里!”“我去过这里!”那么自然而然会带着兴奋主动开始完成任务。这是人之常情,在教学中算是顺应天性吧。
插曲:敏哥问我上这节课的时候是用书上的还是自己做一个这样的,我说我想做一个他们熟悉的,于是我就又着了他的套路,“那你快点做一个,我们好用。”
活动二:xx的x方向有xx。
活动三:xx在xx的x方向。
这两个活动算是并列活动,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描述目标的位置,同样用小导游的形式来呈现。老师对小导游的表现会给予扎实的评价,包括情感评价和知识评价,不仅让小导游得到了肯定,也让下面的学生对这个任务产生兴趣和动力。
活动四:同一个目标,出现在“不同方向”
活动五:相对的位置,方向相反。
这两个活动在前面活动的基础上,增加“发现规律”的思维设计。图、文、做三结合的形式让学生的脑和手都在参与,呼之欲出的规律也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
每一个活动的设计基础都是辨别方向,活动与活动之间是循序渐进的关系,让学生首先对这个任务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再有想要快点完成好任务的冲动,所以这节比常规课更长的课也没有那么让人觉得冗余。
课堂用语:
“我非常佩服这位小导游,因为她的表达非常完整,不仅……而且……”
“自信大方!相信听了小导游的介绍,马上连厕所在哪都能找到!”
“看到你们的精气神儿,我也更加有信心了!”
“想不想继续当小导游,准备介绍下一个地方?”
“我们虽然还在低小部,但是我们即将进入期待已久的高小部,想不想提前感受一下高小部?”
我的感觉是其实这些话语是很简单普通的构成,但是内容的归属感让学生更加容易听进心里,而不是老师自我感动的评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