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一部《沉默的羔羊》,让汉尼拔博士那张阴险恐怖的脸,深深地烙印进了每个人的噩梦。
30年后,安东尼·霍普金斯这位奥斯卡影帝,在耄耋之年本色出演一位孤傲而脆弱的老父亲,再一次用他精湛不朽的演技,打动了每一位观众。
就是这位《困在时间里的父亲》,让人在今年的父亲节,在错乱混沌的时空中,共情了一个失智老年患者的精神世界,以及那一份爱恨交织的父女情深。
影片讲述了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年迈父亲安东尼,因不满女儿安妮为其安排护工,在不断重叠又矛盾的时间片段中,陷入了一场回忆与现实以及潜意识交织的时空漩涡中。
让人叹服的是,影片以一种迷宫式的叙事手法,从老父亲的第一视角真实地呈现了患病老人无序混乱的时空感官体验,让观众也随同进入了老人碎片化的视界和内心,感受到一位被时间带走珍贵记忆后的老人的日常。
起初是扑朔迷离让人费解的情节发展,到最后发现情节是如此的单薄,而彻底沉浸在老父亲的脆弱无助与父女的情感羁绊中的情绪,却是如此的厚重。
一直以来,不管是现实中还是在影视作品中,老年痴呆症患者在我们眼里都是一个喜怒无常,顽固偏执,思维跳跃到让人无法理解的形象。
是的,这是我们看到的他们,可我们不曾以他们的视角看到这个世界周遭的一切。
通过《困在时间里父亲》,才真正体会并理解了他们。
现实。影片故事在现实中的时间发展经过梳理是这样的:
五年前因为父亲失智症状日渐严重,女儿安妮为了方便日常照顾,将他接到自己家中同住。但由于自己工作的原因,于是请了护工来照顾父亲。
但父亲因为记忆力衰退而制造了诸多麻烦并不自知,又因为对护工的排斥和不信任,导致安妮夫妻俩生活受到影响,矛盾升级。
最终因为前夫保罗出手冒犯了父亲,安妮决定与他离婚。
五年后,安妮因为认识了新男友需要从伦敦搬到巴黎与之生活,只能把父亲送进养老院,偶尔周末回来探望他。
而我们看到的整个混乱错位的叙事镜头,就是父亲安东尼在养老院里对这段期间的回顾。
回忆。
当老父亲失智日趋严重之后,越是临近的事情越发失去伦次。即使是每天接触的人、事、物,也总是张冠李戴,无法正确匹配。
然而,对于记忆深处特定的念想和映射,却会日益加重。
对于父亲安东尼来说,显露的是他对小女儿因意外过早离开自己的事实无法接受,因而逢人便提及贴心小棉袄,认为她只是出去旅游,暂时不在身边而已。
这份执念也是他在时间流逝中抓住的救命稻草。
而隐藏在记忆最深处的是对自己母亲的爱和依恋。当一个老人在时间里迷失了自己,失去方向感和安全感的时候,内心最原始脱离母胎的恐惧感被激发。
也正是这些记忆深处来自女性亲人的隐隐绰绰,成了老人日渐老去途中的慰藉和皈依。
恐惧。
父亲在现实和回忆的混乱交织中,内心充满着对时间流逝记忆衰退无法掌控的恐惧;
对女儿安妮终将离开而自己将孤独终老的恐惧;
对女儿另一半嫌弃仇视自己为累赘的恐惧;
以及对养老院每天用异样眼光看待自己的医生的恐惧……
所有这些都像一只无形的大手,牢牢地揪住老人,在不愿面对承认的衰败现实和身体精神不可逆转的无望无助中苟延残喘。
逃避。
而对于一个曾经有着高雅兴趣和满腹学识的年迈工程师而言,如今每况愈下的衰老和失智,是内心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的败局。
所以,他逃避这样的现实。他极力表现自己的「独立」和「自理」,展示自己逻辑的「清晰」。
试图让女儿安妮相信自己没有老到糊涂,依然是那个能照顾好自己,也不用她瞎操心的威严可敬的父亲。
潜意识。
然而,无论他如何想要表现得正常,都只不过是掩耳盗铃。而因为对现实的逃避,对回忆的堆砌,对恐惧的交织,潜意识开始出现幻觉。
他把小女儿的形象嫁接到了家庭看护劳拉的身上。那个年轻充满活力,总是用小可爱的语气和自己说话的劳拉,像极了总是喊着自己“little dady”的小女儿。
他怀念女儿对自己的亲昵,可又无法接受看护用对待智障人士一样的口吻和自己说话,潜意识里的矛盾和挣扎表露无遗。
他把嫌弃自己的安妮前夫保罗的形象,转嫁到了养老院医生的身上。
埋怨甚至掌掴自己的保罗,一脸假笑又充满异样眼神的医生,所有的不友好都是对自己的否定,也是内心深处顽强的防御和反抗。
脆弱。
父亲的用力证明和极力反击,说到底,都只是在掩饰内心的脆弱和无助。
当在自己构筑的错位时空中反反复复地求证和自相矛盾下,最终被拉回到现实中的养老院病房后,所有的信念和精神防御开始崩塌。
当面对一张女儿寄回的明信片时,累积的无助和无力,伴随着语无伦次的哭诉,倾泻而出。
那一刻,他像极了一个失去保护的幼小孩童,拼命想要找到那个离弃自己的母亲,只想要母亲温暖的怀抱,安抚这颗迷失的受伤的心灵。
我的眼泪也在这一刻模糊了视线……
影片中女儿安妮的扮演者也是奥斯卡影后奥莉维娅·柯尔曼。
整部影片基本上都是父女两人的对手戏,丰富的对白和表情特写,将父女双方各自的内心戏展现地淋漓尽致。
面对这样一位固执偏执、高傲多疑的失智老父亲,作为身边唯一的亲人,安妮的形象可以说是刻画得相当形象而真实。
安妮对父亲的照顾,已经做到了一个女儿能做到的最好境界了。
但即使如此,在面对赡养父亲和自己生活、尽心尽力和父亲埋怨的这两大冲突的时候,她仍然承受了巨大的内心压力和情感的蓄积。
安妮当初因为照顾父亲的原因,而导致了离婚。但记忆日渐衰退的父亲,却已经记不得女儿为何离婚。
当得知女儿重新找到真爱,却要离开自己去巴黎生活的时候,他只知道女儿准备抛弃他,将他送到他最讨厌的养老院里孤独终老。
他在女儿新找到的家庭看护面前,极尽羞辱女儿,在自己失常的脑回路中控诉女儿要霸占自己的公寓,又因为男人不尽孝道。
甚至用最恶毒的语言诅咒安妮死得比自己早。
如此,作为一个多年来贴身照顾父亲,甚至埋葬自己婚姻的女儿来说,是多么的寒心而难过。
可是,她又深刻地知道,如今的父亲是无法与之正常沟通,外强中干又需要关爱安抚的失智老人。
前一刻的义正严词恶毒苛责,回头又是掩藏内心,不想给女儿增加麻烦的可怜父亲。
在她眼里,如今的父亲就是一个一面逞强独立自理,一面又不想被遗弃的孩子。
片中有一个女儿坐在熟睡的父亲床沿的镜头出现了2次,一次是安妮用力掐住父亲的脖子,一次是安妮一次次的双手抚摸父亲苍老的面容。
这似乎即是父亲对女儿怨恨质疑的内心投射,也是女儿对父亲又爱又恨又怜的心理折射。
然而,无论是为父亲不停物色好的看护,还是在与前夫的矛盾中极力维护父亲,以及不断忍受父亲非但不领情还埋怨攻击,甚至否定自己所付出的一切努力,安妮已经把一个女儿的天职做到了极致。
但自己作为一个踏入中老年的女人,以后的人生和情感寄托,也是无法回避的需求和渴望。
安妮最终将父亲安置在养老院,偶尔周末从巴黎回到伦敦看望父亲,陪他散步聊天,这就是父女之间最真实的一面。
很多时候,人们走不过去的只是内心的苛求和羁绊,就像父亲,就像女儿。
当安妮走出养老院的那一幕,广场上的雕塑似乎就在告诉我们任何情感,残缺中的美感。
影片中想要传达给观众的,除了人物之间的对话和表情,还有很多环境和细节上的信息传递,都处理的非常有水平。
公寓。
虽然整个故事都是内景,但这个承载了父亲每天起居的公寓,其实隐含着三个场所的堆砌。
一个是父亲一直认为的自己的公寓,那个在壁炉上放着小女儿画作的flat,那个被女儿安妮霸占了的寓所。
一个是现实中女儿的公寓,那个有着保罗和家庭看护的,因为照顾方便而让父亲一起生活的家。
还有一个就是尽量按照家里布局摆放起来的养老院的房间。
三个场所随着父亲交错的思绪而不断重叠着。
手表。
父亲总是不停地在寻找自己的手表。因为那是他对于时间唯一能掌控的一样东西了。
他怀疑看护偷了手表,怀疑保罗霸占了自己的手表,没有手表戴在腕上的时候,他是如此的心慌而无措。
手表就像是父亲不想要失去的时间和珍贵的记忆,更像是时光流逝中那些自己不想舍弃紧紧抓住不放的念想。
还有父亲经常听的歌剧,告诉我们他曾经是一个品味高雅,有着强烈自尊心的英国绅士。
父亲透过房间的窗口看到的街角,形色匆匆的路人,追着塑料袋跑的孩子,映射出外面活力世界对比自己日渐衰退之年的内心不甘。
以及最后的镜头——窗外郁郁葱葱的枝繁叶茂,与父亲哭诉自己成为一棵掉光了树叶,在风雨中凄苦无依的朽木的强烈对比。
所有的这一切,都让这部影片更加的丰满和立体。
也让我们真实而真诚地感受到年老和失智带给每个人的困顿。
让我们好好珍惜父母健在,身体健康的当下,不要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让我们学会与自己和解,与父母和解,与子女和解,与人生和解。
困住自己的不是时间,而是我们的执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