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话说不屈服于贫困生活的梅子,她开始拜师学艺——学裁缝了,学会了好去深圳找活干。
孩子他爸王松林每天地里家里两头忙。一天中午回家,他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桌子上放在整齐的碗,碗里是煮好的红薯稀饭,还有一碗是黑乎乎的红薯叶。
这是饭做好,等他回来吃饭吗?三个孩子坐在桌子旁边,眨巴着眼睛,都是一脸期待的表情。
他难掩心头的欣喜,故作严肃,慢条斯理拿起筷子,夹起一根菜叶子,放在嘴里,慢慢的咀嚼着,吞咽着,也眨巴着眼睛。嘴动得越来越快,那津津有味的表情表现他的激动和快乐!
“不错不错,谁这么厉害?”王松林望望六岁大儿子王一,又望望五岁女儿王琴,最后目光看向小儿子王强,两岁的强儿一直还要哥哥抱,要姐姐照看的,那肯定不是啦。
“哥哥做的,是哥哥做的。”强儿扬起脸蛋一脸傲娇的样子,仿佛都是他的本事。
六岁的孩子个子刚够着灶台的边儿,他会站在椅子上做饭了。
没过几天,他尝试着开始学洗衣服。洗完一家人的衣服,他去池塘边清洗衣服。
秋风一阵子刮过 ,落叶纷纷落到地上,落到池塘里。金黄的、红色的叶子落到地上,五彩缤纷,煞是好看;落到池塘里像一艘艘小船,摇呀摇,飘呀飘。风大了一些,小叶子你追我赶的在大大的池塘面上嬉闹起来。
王一放下盆子,把衣服拿出来放在池塘边上的石头上,石头被棒槌磨的光滑透亮。他扬起棒槌,模仿他妈妈的样子,一下一下的敲打着衣服。然后把衣服放进池塘里,再用手搓洗。
风呼啦啦的刮得大了,一件衣服不知咋的就飘开了。王一一下站起来,够了一下,没够着,他再向前够,够不到。“天,我的衣服。”
他一下再往前,“扑通!”一声。他掉进了池塘里,没有一丝的犹豫,他向着他的衣服,扑向前,再扑向前——“救我的衣服”,他的信念。
秋风阵阵,池塘的水是冰凉凉的。凉水呛进他的嘴里,一口接着一口。王一不会游泳,一个六岁的孩子,为了衣服,也是拼了。突然水漫向他,他一下子清醒了,惊慌了。他手舞足蹈的扑棱着,扑棱着,扑棱着……
一节露出的树桩!就在要沉下去的时候,他看见了那节树桩。他继续扑棱着,向着树桩扑棱着。好像抱着了,抱着了,那节树桩。
他撤开了嗓子喊“救命啊!救命!救命……”声音嘶哑,透露着绝望,渐渐的声音小了,小了,听不见喊叫声了。
不远处的晒场上,邻居家的爷爷在晒玉米。他好像听到了有人喊,那声音透着惊恐绝望,他耳朵有些背,听得不太清楚。
但他记得刚才王一路过晒场时,还脆生生大声喊他“爷爷,爷爷,您莫急,慢慢做事哦。”心里一个激灵,他拿起一个扁担就奔向了池塘边上。
池塘边上有衣服,池塘里飘着衣服,不见孩子。爷爷一个猛子扎进水中,看到树桩边的王一,他抱起来游向岸边。
看见落水的哥哥,琴儿哭着去田里喊爸爸。爷爷把王一的双脚抱着,让王一身体倒立起来,一口水一口水的吐出来了,爷爷累的也有些站不稳了。
王松林飞奔回来,满脸分不清是眼泪还是汗水。爷爷说,“松林,赶紧去我家牛棚把牛牵出来。”王松林牵来牛,爷爷把王一放上去说,“赶着牛走,转圈走。”王一吐了很多水出来,悠悠睁开眼睛,开始大哭。
爷爷看王一醒了,进门换了衣服,也拿了一件旧旧的军大衣。脱了王一的湿衣服,把他用军大衣裹起来,招呼着王松林赶紧抱回家去烤火。邻居奶奶熬了一碗红糖水端过来喂给王一喝。
喝了红糖水,王一一下子有了精神,想起池塘那边的衣服,叫着:“爸爸,爸爸,衣服在池塘里,我没有把它救回来。”
王松林留着泪说,“没事,你吓死我了。”
听到消息的梅子赶来了,也泪流满面。
晚上,王一开始咳嗽,咳嗽得缩成一团,咳嗽得心都要蹦出来了。咳嗽了整整一个晚上,梅子和松林两人轮流抱着或背着王一,在房子里不停的走,走了一个晚上。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王松林去远方的姑妈家借钱,除了姑妈家境好一点。周围的邻里都是穷得没饭吃了,哪有钱?
王一病了,肺上有了毛病,医院开了几副中医回来吃。
刚刚露出希望的苗头,现在家里有病人,更是饥寒交迫,梅子暂时中断了学艺。
为了挣医药费,王松林去三公里外的村砖瓦厂干活。烧窑搬砖,有啥活干啥活,一天挣六毛钱,晚上很晚回家,就可以发两个白面馒头。
孩子们躺在床上,舔着嘴唇,等着爸爸的脚步声,夜真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