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nder之整体架构

作者: jtsky | 来源:发表于2018-02-26 15:00 被阅读42次

    以下文章参考红茶一杯话Binder(初始篇),并摘录相应的原文

    什么是Binder

    简单地说,Binder是Android平台上的一种跨进程交互技术。该技术最早并不是由Google公司提出的,它的前身是Be Inc公司开发的OpenBinder,而且在Palm中也有应用。后来OpenBinder的作者Dianne Hackborn加入了Google公司,并负责Android平台的开发工作,所以把这项技术也带进了Android。
    我们知道,在Android的应用层次上,基本上已经没有过去的进程概念了。然而在实现层次,它毕竟还是要建构在一个个进程之上的。实际上,在Android内部,那些支撑应用的组件往往会身处于不同的进程,那么应用的底层必然会牵涉大量的跨进程通信。为了保证通信的高效性,Android提供了Binder机制。

    Binder机制具有两层含义:
    1) 是一种跨进程通信手段(IPC,Inter-Process Communication)。
    2) 是一种远程过程调用手段(RPC,Remote Procedure Call)。

    从实现的角度来说,Binder核心被实现成一个Linux驱动程序,并运行于内核态。这样它才能具有强大的跨进程访问能力。

    简述Binder的跨进程机制

    为了理解Binder,我们可以先画一张最简单的跨进程通信示意图:


    image.png

    这个很容易理解,不需赘言。到了Android平台上,IPC机制就变成了Binder机制,情况类似,只不过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我们需要稍微调整一下示意图:


    image.png
    图中A侧的圆形块 image ,表示“Binder代理方”,主要用于向远方发送语义,而B侧的方形块 image

    则表示“Binder响应方”,主要用于响应语义。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图形表示方法是我自己杜撰的,并没有正规的出处。我个人觉得这种图形非常简便,所以在分析Android架构时,会经常使用这种表示法。
    在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Binder代理方大概对应于C++层次的BpBinder对象,而Binder响应方则对应于BBinder对象。这两个对象在后文会详细阐述,此处不必太细究。
    然而,上图的Binder代理方主要只负责了“传递信息”的工作,并没有起到“远程过程调用”的作用,如果要支持远程过程调用,我们还必须提供“接口代理方”和“接口实现体”。这样,我们的示意图就需要再调整一下,如下:


    image.png

    从图中可以看到,A进程并不直接和BpBinder(Binder代理)打交道,而是通过调用BpInterface(接口代理)的成员函数来完成远程调用的。此时,BpBinder已经被聚合进BpInterface了,它在BpInterface内部完成了一切跨进程的机制。另一方面,与BpInterface相对的响应端实体就是BnInterface(接口实现)了。需要注意的是,BnInterface是继承于BBinder的,它并没有采用聚合的方式来包含一个BBinder对象,所以上图中B侧的BnInterface块和BBinder块的背景图案是相同的。

    这样看来,对于远程调用的客户端而言,主要搞的就是两个东西,一个是“Binder代理”,一个是“接口代理”。而服务端主要搞的则是“接口实现体”。因为binder是一种跨进程通信机制,所以还需要一个专门的管理器来为通信两端牵线搭桥,这个管理器就是Service Manager Service。不过目前我们可以先放下Service Manager Service,以后再详细研究。

    Java层次的Binder元素

    Java层次中,与Binder相关的接口或类的继承关系如下:


    image.png

    在实际使用中,我们并不需要编写上图的XXXXNative、XXXXProxy,它们会由ADT根据我们编写的aidl脚本自动生成。用户只需继承XXXXNative编写一个具体的XXXXService即可,这个XXXXService就是远程通信的服务实体类,而XXXXProxy则是其对应的代理类。

    关于Java层次的binder组件,我们就先说这么多,主要是先介绍一个大概。就研究跨进程通信而言,其实质内容基本上都在C++层次,Java层次只是一个壳而已。以后我会写专文来打通Java层次和C++层次,看看它们是如何通过JNI技术关联起来的。现在我们还是把注意力集中在C++层次吧。

    C++层次的Binder元素

    C++层次的继承关系图如下:


    image.png

    其中有以下几个很关键的类:

    • BpBinder
    • BpInterface
    • BBinder
    • BnInterface

    它们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BpBinder

    作为代理端的核心,BpBinder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实现跨进程传输的传输机制,至于具体传输的是什么语义,它并不关心。我们观察它的transact()函数的参数,可以看到所有的语义都被打包成Parcel了。其他的成员函数,我们先不深究,待我们储备了足够的基础知识后,再回过头研究它们不迟。

    BpInterface

    BpInterface使用了模板技术,而且因为它继承了BpRefBase,所以先天上就聚合了一个mRemote成员,这个成员记录的就是前面所说的BpBinder对象啦。以后,我们还需要继承BpInterface<>实现我们自己的代理类。
    在实际的代码中,我们完全可以创建多个聚合同一BpBinder对象的代理对象,这些代理对象就本质而言,对应着同一个远端binder实体。在Android框架中,常常把指向同一binder实体的多个代理称为token,这样即便这些代理分别处于不同的进程中,它们也具有了某种内在联系。这个知识点需要大家关注。

    BBinder

    Binder远程通信的目标端实体必须继承于BBinder类,该类和BpBinder相对,主要关心的只是传输方面的东西,不太关心所传输的语义。

    BnInterface

    远程通信目标端的另一个重要类是BnInterface<>,它是与BpInterface<>相对应的模板类,比较关心传输的语义。一般情况下,服务端并不直接使用BnInterface<>,而是使用它的某个子类。为此,我们需要编写一个新的BnXXX子类,并重载它的onTransact()成员函数。
    BnInterface<>继承于BBinder,但它并没有实现一个默认的onTransact()成员函数,所以在远程通信时,前文所说的BBinder::transact()调用的onTransact()应该就是BnInterface<>的某个子类的onTransact()成员函数。

    ProcessState

    前文我们已经提到过,在Android的上层架构中,已经大幅度地弱化了进程的概念。应用程序员能看到的主要是activity、service、content provider等概念,再也找不到以前熟悉的main()函数了。然而,底层程序(C++层次)毕竟还是得跑在一个个进程之上,现在我们就来看底层进程是如何运用Binder机制来完成跨进程通信的。

        在每个进程中,会有一个全局的ProcessState对象。这个很容易理解,ProcessState的字面意思不就是“进程状态”吗,当然应该是每个进程一个ProcessState。ProcessState的定义位于frameworks/native/include/binder/ProcessState.h中。
    

    我们知道,Binder内核被设计成一个驱动程序,所以ProcessState里专门搞了个mDriverFD域,来记录binder驱动对应的句柄值,以便随时和binder驱动通信。ProcessState对象采用了典型的单例模式,在一个应用进程中,只会有唯一的一个ProcessState对象,它将被进程中的多个线程共用,因此每个进程里的线程其实是共用所打开的那个驱动句柄(mDriverFD)的,示意图如下:


    image.png

    每个进程基本上都是这样的结构,组合起来的示意图就是:


    image.png

    总结

    image.png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Binder之整体架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pdyx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