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赛飞女士呼吁保护戏曲,关爱演员真情感人,基层演员待遇低也确实让人同情,但是我们不得不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这个问题。
戏曲的兴衰有其自身的规律,兴盛需要有市场。戏曲最初起源于地方剧种和乡野小调。却兴盛于都市。因为只有都市才有一批有钱有闲的阶层。这就是常说的没有君子不养艺人。这些人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在服装服饰、唱词表演上进行改革完善。把地方剧种发展成国粹剧。当时能哼几句皮黄和提笼架鸟斗蛐蛐儿一样成为了时尚。豪门大户请名角到家里唱堂会是身份的象征,是名流的交际圈子。
戏曲为什么越来越衰落了?最值得接的原因就是没有市场。
都市就不用说了,有了现代的娱乐方式和交际方式。农村的市场怎么样?
上个世纪每个县都有地方戏文工团。每年冬季农闲季节,县城乡村都要举行庙会。庙会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请剧团唱戏。唱戏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唱“馆子”,就是在戏馆子里卖票唱戏。另一种是唱“高坛儿”,就是戏班子在一个空场上搭台唱戏。不卖票,逛庙会的人自己带着凳子在台下观看。费用由庙会主办方负责。
我们这里的庙会都是初冬时候。地里的庄稼全部收回家,小麦浇灌了冻水,农民开始携儿带女,到城里买衣服,逛庙会,吃着烧饼裹肉,看一场大戏,是一年中的一大乐事。
夏天晚上请说书艺人给村民说书。评书快板,单弦京东大鼓。
现在为什么没有人看戏听书了?没人,没有时间。
现在的农村不只是4月人倍忙,而是全年都忙。种植蔬菜的和水果的一年四季不得闲。没有农活的出去打工。以前的农村60岁的老人靠墙根晒太阳,现在60岁还出去打工。以前孩子满街跑。现在冷冷清清看不到人,唱戏给谁看呢?
现代人更希望影视剧反映当代人的思想,看到真实的人物,而戏曲是通过服装、脸谱和夸张的语言加肢体动作创造出唯美的,理想化的艺术形象,所以戏曲不适合现代题材作品(我个人看法,不一定对)。戏曲的衰落是必然的,不仅仅是中国,西方的歌剧何少看到了。
戏曲如何保留传承下去?不能仅仅依靠国家拨款去维持自己不能独立生存的剧团。培养一个专业演员,往往从八九岁开始。演员一生奉献给了戏曲,却创造不出商业价值,一代人两代人可以,长此以往肯定难以为继。
文化部、财政部拨款的流动舞台车戏曲艺术家们应该借鉴当年李瑞环同志搞京剧音配像的做法,李瑞环同志就做了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当时还有一批老艺术家,他们受过各流派创始人的亲授,亲眼看到过几乎失传的剧本剧目的演出。通过挖掘整理,以音配像的方式得以保存下来。这件事放到现在来做就会大打折扣,因为好多大师的亲传弟子都已经去世了。
戏曲的兴衰有其自身的规律,不可违背规律单纯靠国家扶植,该退出市场的就要退出市场,当代艺术家们要做的是创作并保留下这些艺术的影像资料,供后人研究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