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7752657/057470c92562b926.jpg)
阳明先生身为南赣巡抚,为了使这个地方长治久安,首先要教化好百姓,他冥思苦想,参考《吕氏乡约》,写下了《南赣乡约》。
如此细致的文件,背后是先生的一颗爱民众的心,用现在的话说,是一颗“人民公仆”之心。
一个有道者,“术”的分量自然也不同,能发挥的作用也会更加长久。治大国若烹小鲜,读来令人赞叹!
阳明先生因时因势治理地方,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南赣治理,以严格(抑或叫严酷)的“十家牌法”开始,又在温润的“南赣乡约”中结束。
反求诸己
该篇文章中,阳明先生作为官员,反求诸己。他认为是官府“治之无道,教之无方”,才导致这个地方的乱象,而不是把南赣混乱的局面都推到民众身上。
“责人则明,责己则昏”,阳明先生明白很多人都会犯这个问题,但是他更清楚人人都有良知,而且良知并没有泯灭。所以他感化民众,让他们自我治理。先生把这里的人民分成若干种,然后针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教化方法。同时最重要的是,用“南赣乡约”来进行规范化,达到自我治理的境况。
据说在南赣,到了民国的时候,都还有一些地方在奉行这个规范。
举几个小例子:
谈到“彰善与纠过”,先生认为,要坚定而大张旗鼓地表扬;批评的话要私底下,并且委婉地说。
谈到“父母丧葬”,先生觉得要“但尽诚孝,称家有无而行”。大办丧仪就是想图一个孝的名义,如果勉强行之,以后就给你书写一个“不孝子”。先生这样的方法,比任何惩罚更加直击人心,也会更加有效果。
文章的最后一小节,值得我们反复去阅读。这段所描写的每一个动作,都是先生所说的:重要的事情,要以重要的形式来体现。
“为善虽人不知,积之既久,自然善积而不可掩;为恶若不知改,积之既久,必至恶积而不可赦。今有善而为人所彰,固可喜,苟遂以为善而自恃,将日入于恶矣!有恶而为人所纠,固可愧,苟能悔其恶而自改,将日进于善矣!然则今日之善者,未可自恃以为善;而今日之恶者,亦岂遂终于恶哉?凡我同约之人,盍共勉之!”
洞物情之向背而握其机,察阴阳之消长以乘其运,是以动必有成而吉无不利!
其实并不高深,其实我们都有这样的能量。比如婴儿一哭,妈妈就明白怎么了,只因一颗心全在婴儿身上。
境教与可学而至
周围的环境,对参与其中的人,都会有一份影响。通过乡约,达到规范化,让民众自己在心里升起一份庄严,这也是一种境教。
境能转心,这是阳明先生的良知之用。正如战略主动,防患于未然,防患于萌芽之中。像家庭经营,或者企业的经营,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本心之明,皎如白日,无有不知过者,但患不能改耳”,一念改过,当时即得本心!阳明先生最喜欢做的事情,不是打仗,而是抑恶扬善,教化百姓,所以对先生来讲,良知之明,万古一日。他希望所有的人通过致得良知,使得天下可得而治。
常常听到一些朋友分享“治家小妙招”,这些诀窍总结的背后,就是一颗爱家、好好打理家的心。比如听到别人分享把家收拾整洁,在听听看看的过程中,自己也会去对照和思考,也会在心里升起自己以后(如何)打理家的规化。
毕竟,任何事情都是可学而至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