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一位国学大师说过,这尘世间的善报,都会在当事人需要的时候,才降临。这尘世间的恶报,都会在当事人虚弱的时候,才出现。
善报,就是来拯救以往做了善事的君子的。恶报,就是来拯救以往做了恶事的小人的。这就是所谓的“一报还一报”。
就跟春耕秋收一样,你春天播撒下了种子,无论中途遇到了什么,多多少少都能有所收获。反之,春天的时候你啥都没做,到了秋天就真的颗粒无收了。
很多人都有一个天真的想法,我做了什么,别人又不知道,那就可以肆意妄为了。这种想法,那是特别天真的。
举头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有些事,天知道,地知道,还有我们自己知道。如此,又能骗得了谁呢?
无论是善报,还是恶报,都会在人上了年纪后,才降临。
02
报应,就是因果当中的“果”。
每当我们谈到“报应”这两个字,都会有这么一个反应:那个人为富不仁,那么坏,欺软怕硬,为什么就没有报应呢?
我们不妨问问自己,自己的心中,是不是经常有这样的想法呢?其实,这种看别人不顺眼,就认为别人有报应的观念,是有问题的。
从古至今,报应都跟当事人的所作所为有关,并且是一一对应的。
比如说,元末明初的名将常遇春,率兵十万就能横行天下,无人可挡。但他有个缺陷,嗜杀,经常屠城,身上的杀气、戾气很重。所以,他40岁那年,就暴毙了。
从明朝的角度来说,常遇春是功臣名将,理应福禄寿三全,一生富贵。但是,从因果的角度来说,杀戮太多,就会身带戾气。戾气太重,身心就会有问题,结果不会太好。
对于“因果报应”,我们千万不能站在“位置”的角度去分析。因果,只跟当事人的行为有关,而跟他的位置无关。
03
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理解。宋太祖赵匡胤建立了北宋,结束了唐朝之后五代十国的纷争,功绩不可谓不大。
从位置的角度来说,宋太祖理应长命百岁,带领王师收回燕云十六州。不过,宋太祖犯了一个错误,太纵容弟弟赵光义,进而让赵光义拥有了堪比自己的权势。
这就导致了一个恶果,赵光义在某一天晚上,对哥哥赵匡胤“烛影斧声”,不仅夺了哥哥的皇位,还干掉了哥哥的子嗣和血脉。
对此,我们就会发现,宋太祖纵容弟弟,让弟弟大权在握,是“因”,而弟弟干掉他,夺走他的一切,就是必然的“果”了。
就跟下棋一样,这一刻“一步错”,下一刻就会“步步错”。当下做了什么事,未来就会得到什么果,一环扣一环,没有人可以挣脱这个因果圈子。
对于因果报应的理解,不能从个人好恶的角度去理解,而应该结合一件事,一个人的前因后果去分析。
04
佛陀说过一句话:因果不能渡。大致意思是,所有人的因果,只能自渡,他人也爱莫能助。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好人没好报。对于这种现实,人们都会感慨,这人那么好,竟然没有好报,果真是没天理了。
真的就没天理吗?当我们细细分析,就会发现,有很多事,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
职场中有一个老实人,性情懦弱,还喜欢成为和事佬,特别善良。结果却是,这和事佬被人辞退了,无论去到哪里,都被人讨厌。
确实,这人很善良,但他也很无知,专管别人的闲事,还喜欢成为和事佬,那别人就会认为,他不会做人,那别人不搞他,还会搞谁呢?
就像《农夫与蛇》中的农夫,明知道毒蛇冷血,还要去救,那被毒蛇咬死,就是必然的结果了。如此,又能怪谁呢?怪蛇狠毒?只能怪自己盲目善良,不懂现实残酷。
05
曾仕强教授说过,一切事,都是你自己造成的。
有的人对外人特别好,而对亲人特别差。等他老了之后,亲人对他不再尊重,还抛弃他,那他孤独终老,就是自己造成的。
有的人早年对父母不好,晚年就被子女背叛了,就跟父母一样悲惨地离去。对父母不孝的报应,终究有一天,会落在自己的头上。
有的人辛辛苦苦一辈子,可就是不懂得变通,没有把握人心的能力,那他们一辈子做牛做马,无法发财,就是必然的宿命了。
所有的善报和恶报,都跟这人是谁,所处的位置无关,只跟这人做了什么有关。
就像晋朝的司马氏,开了一个当街杀皇帝的头,那后世的刘裕,也杀光了司马家的血脉,那就是道德、礼法崩坏的报应了。
看因果,要用发展的眼光,以及对事不对人的眼光看待。如此而已。
文/舒山有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