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谈一谈对自己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理解。
善有善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佛教报应论的基本观点。一般的理解就是:你做善事了,老天爷一定会回报你好运;你做恶了,上天也一定不会放过你。但是,总是有个别特殊例子。那就有了下半句,“不是不报,是时候未到。”
“善有善报”在大概率上是成立的。可以做一个思维实验,一个一百人的封闭部落,如果大家都坚持做善事,那么大概率上,每个人都会受到善待。反之,也成立。
善有善报,常见的错误理解是:我做了那么多好事,老天怎么还让我这么困苦,老天爷没长眼吗。报应论研究对象应该是整个社会而不是单一个体。也就是说,在一段时间内,在人群中100个人做了善事,可能只有20会得到善报,到底是谁会得到善报是随机的。涉及到每个确定的个人时,很有可能出现“善无善报”的小概率事件。那么每一个鲜活的个体对于报应论的确切感受就很像游戏里的“随机性奖励机制”。
理解了善报的“随机性奖励机制”,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个世界呢?经常玩游戏的人会告诉你答案——“为了获得一个装备,那就多打怪”。类似的,我们多做善事,获得善报的概率就会越来越大。假如做一次善事获得善报的概率是20%,那么做10件、20件、30件善事至少获得一次善报的概率分别是89.26%,98.84%,99.87%。这说明做善事也是有“复利效应”的。
有了概率论的解释,我们就不会在做了善事之后迫不及待地想得到善报,而是心平气和地持续行善。类似地,我们将“行善”换成“努力”“锻炼”“写作”等也是成立的。我们在提升个人技能的道路上不要想着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也不要因为前期成效不明显而半途而废,要时刻提醒自己“随机性奖励机制”和“复利效应”,说不定“下一个路口”就有“善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