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是除《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一、原文(通行本)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二、译文
天道,不就像张弓射箭吗?弦位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的过满就把它放松一些,拉的不足就把它补充一些。
天道,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而人道却不是这样,是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谁能够减少有余的,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之人才可以做到。
因此,圣人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只是他不愿意表现自己的贤能。
三、拓展思考
本章主要论述了天道与人道的区别,并点明圣人不走寻常路的特征。
老子认为,天道好比拉弓射箭,首先要瞄准目标,高了压低一些,低了举高一些;其次根据目标的远近,拉的过满就放松一些,拉的不足就补充一些。
这个比喻是相当恰当的,形象地说明了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使万物保持动态平衡的特征。
第二十五章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人们理应效法于地、天、道,将“损有余而补不足”作为毕生的信仰。
而实际上人们却反天道而行之,人们总是贪婪自私,总想占有更多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享受,最终导致“富者越富、贫者越贫”的马太效应,造成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其实“马太效应”有一定的缺陷,强者恒强只在短时间内成立,如果把时间跨度拉长,天道的调节作用便显露出来了。那些老鼠打窝、野兔出没的断壁残垣,都是当年美人歌舞的豪奢场所;那些长满枯草叶菊、烟雾弥漫的荒野,都是当年群雄争霸的激烈战场。强的让他变弱,弱的让他变强;富的让他变贫,贫的让他变富,这便是天道的力量。
圣人不走寻常路,他们的信仰是“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天道,减少自己有余的,来补给天下不足的。
老子认为,当时的社会缺少的正是信仰天道、贯彻天道的人。因此,他的《道德经》主要倡导的恰恰是人们所不具备的思想,也就是“无”的思想。如“无为”、“无事”、“无味”。
第十一章讲:“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shān)埴(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 (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
车毂、器皿、房子有了中间空虚的部分,才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从辩证法的角度上讲,有无相生,理论上有和无具有相同的分量,而老子却单独用一章强调了“无”的重要性,足见“无”在老子心目中的地位。
老子迫切地希望天下人能认识到顺应自然规律的重要性,认识到“无为”的重要性。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