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你,刻画着孩子最终的模样

你,刻画着孩子最终的模样

作者: 老余读史 | 来源:发表于2018-05-14 15:51 被阅读0次

感知组成了认知,认知产生了思想,思想作用于行动,行动创造结果,而结果刻画了人生。

你的言行,刻画着孩子最终的模样 !


成人言行的“刀”,经过时间的催化,慢慢雕刻出孩子的最终的模样。

一个黑人出租车司机载着一对白人母子,孩子奇怪的问妈妈:为什么司机叔叔的皮肤和我们不一样?

母亲微笑着回答:上帝为了让世界五彩缤纷,就创造了不同颜色的人。

司机忍不住说:小时候,我也曾无数次问过我的母亲同样的问题,她的回答:我们是黑人,注定低人一等。要是当时我能听到您这样的回答,或许今天的我会是另一个样子... ...。

如果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子,就对孩子说什么样的话。

如:想孩子有耐心、加快速度、做事认真... ...,你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孩子确实有这个表现的时候)说:你越来越有耐心了;你穿鞋的速度越来越快了;你做事越来越认真了。

但我们做的有时恰恰相反,在孩子表现好时不去关注(赞许),而在孩子表现不佳时过度关注:你以前的耐心哪里去了?!你以前穿鞋不这么磨叽的啊!你现在做事怎么越来越不认真了!

我们总是习惯关注孩子“坏”的方面,而忽视孩子“好”的方面。

为什么我们的言行如此难以改变?

行为由意识与潜意识共同作用,意识是我们“知”的部分,而潜意识是我们“做”的部分。

我们会不由自主的延续父母的教育方式。在我们童年时,我们的父母一贯对待我们的方式,渐渐沉积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形成“细胞记忆”。以至于现在,在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用很多父母以前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来对待孩子。

孩子为啥如此厌烦“强调”,即使我们不是在说教

马克·吐温同志一次在教堂听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的很好,使他感动,他准备捐钱;过了10分钟,牧师还在嘚吧嘚的讲个没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点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的不耐烦在加剧,决定一分钱都不捐,听完就走;又过了不知多久,牧师终于嘚吧完开始募捐了,马同志气愤得不但没有捐钱,还从募捐箱里偷了2块钱走了。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过久而引起的极度不耐烦或反抗现象,叫“超限效应”。

我们在与孩子互动中,特别在孩子表现不佳的情况下,可能会有不自觉(来自我们父母给的“细胞记忆”)的“超限效应”。

这种情况下,孩子不仅仅在感受“马同志”式的不耐烦,更重要的是,在表现不佳情况下的这种过分的刺激、强调的潜台词是:你不行,我不相信你能做好,你必须在我的督促下才有可能完成。

相关文章

  • 你,刻画着孩子最终的模样

    感知组成了认知,认知产生了思想,思想作用于行动,行动创造结果,而结果刻画了人生。你的言行,刻画着孩子最终的模样 !...

  • 从孩子的身上可以看见父母的样子

    父母的言行,刻画着孩子最终的模样;而孩子的举动,暴露了父母的日常行为! 这周星期五是我们的亲子踏青活动,在兰山公园...

  • 还原孩子的最终模样

    前段时间上海高二男生跳江,前天温州初二女孩从15楼一跃而下,一桩桩悲剧就这样赤祼祼地呈现在我们面前,都问现在的孩子...

  • 雨下一整晚(一)

    吐气在玻璃上,画着你的模样。我右手紧贴,等待着你左手来合。 ...

  • 最终的模样

    昨天给哥打电话的时候哭了,哭得很委屈很急躁就像小时候的样子。 12岁半的时候曾经为了一张电影票离家出走,已经忘了是...

  • 逆向思维

    我拿着笔描画着她的模样,而她拿着笔描画着我画她的模样,最后画出来她的模样是我画的,还是她画的,还是到底根本就是镜...

  • “你”的模样,孩子的模样

    《爱》--- 罗伊·克里夫特 我爱你, 不光因为你的样子, 还因为, 和你在一起时, 我的样子。 我爱你, 不光...

  • 爱情最终的模样

    终于离婚了,站在法院门口,初盈一阵轻松,她深吸一口气,对着前夫开怀一笑,阳光明媚着她整个身体,再见了,过去,从你的...

  • 爱情最终的模样

    人的一生最终陪你到最后的那个人,不是父母,不是孩子,甚至不是孙子,而是那个你整天嫌弃的另一半,陪你终老,你见过他青...

  • 你如嘲讽印我心

    你 与我年纪相仿 而我 不知你模样 长辈的眼里 数不尽的赞赏 有你的地方 总是充满光芒 儿时的记忆 刻画着你印象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刻画着孩子最终的模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pkjd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