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看过《你的孤独,虽败犹荣》,只看了一点,那个时候是借同学的看,一直记得小五的故事,可以说是五味杂陈。在大学的时候,小五让女朋友怀孕了,让她自己去堕胎,去大医院的钱不够,女友找了个小诊所,医生没有执照,手术失败,她大出血死了,听说女友的家人找来学校,觉得自己读不了书,于是小五离开了了。两年以后,小五偶然看见女友的哥哥,那颗心又受到了自我的谴责,虽然小五已经连续几年都给女友家寄生活费,能尽力弥补的也在尽力弥补,可是小五依旧活在愧疚。他最终还是选择面对,他去了女友家,却发现女友没有死,也没有怀过孕,这一切都是她哥哥为了让小五赔钱而说的谎,听说小五辍学以后她很后悔,一直在找他但一直找不到。现在小五已经在北方的小城市成家了,和妻子开了一间小小的面包店。
不必分个谁是谁非,只要记住:再大的困难、再大的恐惧摆在眼前,也要去面对,自己种下的因,自己早晚也要吃下这果。
我以及我身边的朋友,或多或少都有着自卑的经历,我有时挺不明白我的自卑,因为我似乎没有任何可以自卑的理由,可是即便知道,我依旧走不出这个怪圈。刘同到一所学校进行交流活动,最后用传纸条的方式提问问,大半的问题都是相似的,都是说觉得自己很自卑,不敢和周围人聊天。他让这么觉得的同学举手,底下超过一多半的同学都举起了手,刘同说:“你们看看你们周围,有多少同学都举了手。因为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是自卑的,别人瞧不起自己,认为世界把自己抛弃了。其实真相是,每一个人都希望和对方成为朋友,只是每一个人都不敢迈出那一步。”你看,我们大家都一样,自己看到的,和自己所以为的,很多时候都是不相符合的。
看书的时候,最大的感受就是:再也没有最初的感觉,心也越来越难有感触。任何东西,只要一直出现在身边,我们就会腻烦,就像腻烦老师的说教那样,即便知道那是好的,即便知道这是真人真事,我们也不过一笑了之。
我第一次接触的这类文章是卢思浩的《世界太大,听听自己》,那时真的是震撼了,因为自己就是那个买了一本又一半的单词书却又不背的人,“一本书买了不看也不过是印着字的纸而已,单词书买了不背充其量就是26个字母的排列组合,下载的演讲公开课不听也只是一堆无用的影像”,多次朗读,甚至还抄在本子上,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作者是卢思浩,没印刷好,印成了占思浩,后来又看了他的《要么拼,要么滚回家去》,这才去百度,确定了作者是同一个人,也就看他的书《愿有人陪你颠沛流离》、《你要相信,没有到不了的明天》、《离开前请叫醒我》,这也算是看了许多吧。
渐渐的,觉得这类书很是“雷同”,讲作者的故事、讲作者身边的故事、讲作者的感受,而这些心灵鸡汤也越来越多。中学的语文老师说:“第一个那美女比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是英才,第三个那就是蠢才。”这辈子听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我喝了很多鸡汤,可我还是像原来一样。看了这么多,我真正记住的只有最初看的两篇,那个时候的感触也最是良多。
虽然我们不再有最初的感受,可是那个时候的感受也绝不会消失,就像你记得第一个帮你系红领巾的人、记得第一个说你很漂亮的人、第一次离开父母的感受,所以你从感受中得到的也未曾消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