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与众不同的外交观

与众不同的外交观

作者: 写作者阳光微笑 | 来源:发表于2020-04-17 11:09 被阅读0次

20200416与众不同的外交观——《曾国藩传》阅读分享14

太平天国末期,两江总督曾国藩,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民生和吏治上。为了实现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他严于律己,以俭治家,同时官场上选择性的“同流合污”。

今天,我们继续阅读本书的第十四章:洋人也是人。来看一看作为清王朝末期,为数不多的睁眼看世界的人,曾国藩对洋人的观念和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1.中国人眼中的“蛮夷”

以中国传统的士大夫眼光来看,洋人就是蛮夷之辈,只不过这次是船坚炮利的蛮夷。天朝高高在上,外夷应该俯首称臣,这个观念根深蒂固。虽然经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还是没太把洋人当回事儿。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进程和结局,让曾国藩的想法发生了根本变化。首先,曾国藩深刻认识到,中西方武力的差距极其悬殊,面对坚枪利炮,中国的武器太弱了,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

其次,曾国藩发现洋人居然也讲信义,有做事原则。他们不是想推翻清王朝,而是要平等尊重和通商,获得实际的经济利益。实际上是想把中国变成他们的殖民地。

2.师夷长技以制夷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曾国藩的对外观念和思路发生了巨大变化。他认识到,洋人的到来标志历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不能指望洋人像历史上那样蛮一样,短时间被消灭或驱逐。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他开始积极主动的研究外情。他开始阅读有关西方文明的书籍,努力接触能接触到的西洋事物,特别是西方的军事秘密。

落后就挨打,自强则万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他开始认识到不能只停留在购买或者使用西式武器上,必须学习研究西式武器,掌握西方科学和技术,振兴中国的军事工业。师夷长技以制夷,以图自强。

3.与众不同的外交观

第二次鸦片战争,曾国藩不仅认识到学习西方科技的重要性,还形成了3个在当时与众不同的外交观念。

第一,平等相待,把外国人当人。中国人战败了,却高高在上,觉得外国人是蛮夷之辈,与禽兽无异,打心眼里看不起他们,也不尊重他们。曾国藩却认为外国人也是人,应该互相尊重,平等相待。

第二,诚信外交。“言必信,行必果”,中国人自古以来讲究诚信,但当时对待外国人,确实例外。曾国藩讲究诚信外交,坚守条约。因为力量不如对手时,遵守条约以利于自强;条约约束的是双方,如果对方越界就以条约坚决拒绝;诚信外交,与各国正常往来,师夷长技以制夷。

第三,不要争面子,要争里子,抓大放小。曾国藩认为,在和外国人谈判时,要力争商业利益,保护国计民生,维护国家的主权,对于面子礼仪上的事,可以适当让步。

曾国藩提出的平等相待、诚信外交、抓大放小、争实际利益的外交观念,在当时是跨时代的进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是一个真正关心国家大事的人,“师夷长技以制夷”,他祈盼国富民强,人民安居乐业。只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与众不同的外交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plev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