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1365189/811fb13e7803e198.jpg)
先来两段关于描述和评价伟大投资家巴菲特的片段:
1
在巴菲特的成长过程中,他吸收了本杰明﹒格雷厄母和菲利普﹒费雪的智慧,他还从他的搭档查理﹒芒格那里学到很多企业知识。
这些经验知识的学习塑造了巴菲特的投资风格,反之,他愿意与那些拥有创新、活力和开放心胸、愿意自助的人们分享。
在1995年伯克希尔的年会上,芒格说:“让一些人放弃学习是很难的。”巴菲特接着说:“当人们能从中获益时,让他们放弃学习是很难的。”然后,他用了一种相反的声调继续:“但是有一种巨大的障碍阻止人们去思考或改变,引用波特兰罗素(英国哲学家)的话:‘很多人宁可死也不愿意思考。’在金融的范畴里,他说的也非常对。”
以上,摘自彼得﹒林奇写给《巴菲特之道》的推荐序“巴菲特的思想与投资哲学”。
2
多年来,我父亲对巴菲特对于核心原则的坚持,印象非常深刻。以每一个十年计,巴菲特都在进行自我进化,没有人能从他过去准确预测出他日后的所作所为,而他却能干得不错。在投资界,大多数人会有一些特别的投资风格,而且从不改变,他们或是购买低市盈率股票,或是买著名的科技公司,等等,坚持这样做之后,从不改变,或仅有些微的变化。
巴菲特不一样,他不断探索新路径,年复一年,从未停止,以至于没人能准确预测他的下一步行动。
从他最早地严格遵循深度价值的癖好,你不可能推断出他在70年代会转向思考特许经营权;从他之前的行动中,你无法推断出他在80年代所表现出来的对于消费品的热情,以至于愿意付出高于市场平均PE的价格。
很多人在自我进化的探索道路上失败了,但巴菲特没有,他的改变自我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
以上,摘自肯尼斯﹒费雪写给《巴菲特之道》的推荐序“成为最好的自己”。
3
通过以上两篇作序,能够看到熟悉他的人对伟大投资家的一些特质描述、其获取知识的部分来源及其自身能力不断进化的成功,让人无法通过历史轻易地预测他的下一步行动。
伟人的业绩不可复制,伟人的能力不可复制,但伟人获取知识的来源、方法及具体应用,是我们能够学习和效仿的,至于应用的场景和带来的结果,就因人、因时、因事而不同了。
伟人的业绩和能力虽然不能复制,但也不能因此否定伟人曾经应用或坚持的原则的价值。这些他人总结或出自伟人之口的经验、原则及方法等,是不可多得的宝贵知识。如果把获得知识看作是一个过程,那读经典书本、学习他人成功之路,是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获得知识这个过程的第一步,也可看作是获得知识的初级阶段。
面对知识,如果只处于初级阶段,是不会带来什么大的变化的,就像我们知道四大名著或读过其中的某一本,而没有记住其中的某个片段、领悟其中的道理,对个人而言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最多当谈论起这个话题时,会说:“我知道,我读过。”至于知道什么,读过什么,有什么印象,书中说了哪些道理、事实,就说不明白了。
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面对知识,非但要知道它是知识,还要弄明白这个知识的来龙去脉,知道它的作用、它的成因,以自己的话说明白,以自己的实践、应用能证实,它非但是知识且有很强的实践性、指导性、应用性,如此,才算“得到”知识,才称得上是“习得”,称得上是“学习”。
“不管读到哪本书,见到哪个道理;看过谁的传记,遇到过什么原则。如果不经由自身实践,不能指导实际应用,那只能看作是别人的东西,见到的‘知识’。如不能将知识应用、实践,不能从中切实体悟或感触至深,进而内化吸收生成自己的总结或原则,只能称作是“获”,而不是“得”,就会一直停留在‘学习’的初级阶段。”
如此,要想“得到”真正的有益知识,从学习中获益,就从应用、实践开始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