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亦发布于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139128746 若需转载请联系)
四川盆地是公认的中国道教与道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赫赫有名的大邑县鹤鸣山和都江堰的青城山暂且不提,近年来归功于成都市政府的宣传,位于城市繁华地段、大隐隐于市的青羊宫也成为了众多外地游人来蓉必去的景点之一。
事实上,我们可以在成都市内发现众多道教遗影,历史虽然以其风沙掩盖了无数鲜活的生命片段和热闹的市井烟火,但残存下来的街号巷名,却在一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的口中,沉默地记录着厚重的城市文化脉络。
比如著名的奎星楼街,老成都人读该街名中的「奎」为「昆」音,现在是文青聚集的网红街,与宽窄巷子平行,曾是成都大城少城二城格局中,少城的一条街巷,清末为止都是八旗子弟的驻所,而由于八旗在此居住时,采用了北方的修筑样式,因此清朝时就称之为奎星楼胡同(整个少城的格局都是西南地区难得一见的北方胡同修筑样式)。实际上,在奎星楼胡同最早还叫光明胡同时,其西面有一座关帝庙,后庙中添有一座奎星阁,这才改名叫奎星楼。奎星同魁星,是道教中主宰文运的神,在尊奉「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古代,是重要的民间信仰对象。
英文版成都老地图,左侧蜈蚣千足状的部分即是少城;右侧方正规矩的是皇城,如今的四川科技馆和天府广场就在这里除此之外,成都亦有纯阳观街、玉皇观街、梓潼宫、灶君庙街、神仙树、三官堂等与道教信仰和道家文化相关的地名,不一而足。近年来一档已经停播的成都本土节目「谭谈交通」在网络上火了起来,谭乔警官与违反道路安全法规的众多当事人之间的对话,充满了生活中的幽默戏谑,令人忍俊不禁,其中流传最广的当为「到二仙桥走成华大道」,可说全国知名,如今已经成为了中文互联网亚文化圈中的一个梗。其实,二仙桥确有其桥,位于今天的成都东北方向,不过今日早已不见踪影,相传道教神仙吕洞宾和韩湘子曾在此相会,故得其名。据袁庭栋《成都街巷志》所载,如今尘土飞扬的二仙桥地区,过去有桥头小店取桥下清冽河水做成河水豆花,颇有名气。
「到二仙桥走成华大道」又说回青羊宫。青羊宫号称川西第一道观,是中国道教的重点宫观,位于今天的成都一环路西段,处于闹市。相传得名于老子命青帝子化为青羊乘降于成都的传说,得名伊始就带有浓浓的道家色彩。青羊宫是道教全真龙门派碧洞宗的宫观,曾有二仙庵毗邻其侧,不过现在已经是一旁的文化公园的一部分,与青羊宫紧紧相连。
青羊宫一带,除了青羊宫本身,一直以来都是成都花会与灯会的长期举办地点,但在2004年后灯会举办地移到了塔子山公园。
关于青羊宫的民俗,清末傅崇矩在《成都通览》中写道:
(二月)十五,赶青羊宫花会
又写:
青羊宫,唐之古庙也,省城南门外西南隅五里。二月开会。游人众多。二月十五日,俗传为老君生日。四乡妇女于十四日夜到殿上,男女杂遝,坐守一夜,名曰坐香。现经警察总局禁止,然念佛号敬香者,十五日络绎不绝。李老君本道教,乃愚民念佛朝之,可发一笑。
傅崇矩这番描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清末成都人民群众的思想信仰状况。对于彼时的一般人,佛道两教信仰的融合已经很深入,另一方面人们求神拜佛,寄托的也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宗教和神祇,而是一个想象中的「仙家佛祖」,这才会出现对着李老君「念佛朝之」的滑稽情形,令人玩味。实际上,成都人在农历二月十五前往青羊宫和浣花溪一带踏青,正是二月间花会的由来。
追溯成都在农历二月间花会的最早由绪,可见《蜀典》引《成都古今记》中有关于唐宋时期成都十二市的记载,一月一市,并且提到「二月花市」,足见成都在唐宋时期的富庶带来了发达的市民文化生活。
1905年,成都政府将花会更名为「商业劝工会」,以后又改成「劝业会」,地点依然在青羊宫一带。虽然名字改变了,但内容并没有发生质的改变,对此日本人中野孤山曾撰《游蜀杂俎》,在其中的「四川劝工总会」一节中有如下记载:
位于蜀都南门外约七八华里处的二仙庵境内,于3月这个美好的季节,四川劝工总会召开了……劝工总会召开期间,每天人山人海,拥挤不堪……隔壁的青羊宫,那里也充满了大量的陈列品。青羊宫身处被古画和中国风俗锦绘占领,前方被竹编工艺品填满……
这段叙述反映出了彼时花会的热闹。自1918年起,青羊宫花会增设了打擂的项目,最高等级的比赛叫金章赛,所以又称「打金章」,这一比赛吸引了西南地区乃至全国的武林中人,让花会变得更加热闹。
成都知名的散打评书艺术家李伯清,在他的系列评书《成都传奇》中的「青羊宫去赶花会」一节,则把青羊宫打擂这一民俗追溯到了清嘉庆皇帝年间,评书中讲述了袍哥焦雄如何与即将登基的、私访西南民间的嘉庆帝相识,又是怎么在青羊宫的擂台比武。虽然将青羊宫打金章追溯到清朝没有确凿的考证依据,但就评书中的传奇故事而言,足见其影响力之大。就在前几年,我的一位朋友还在这里参加过比武,拔得了头筹。
直至本世纪10年代之前,青羊宫一带在平日里也热闹非凡,三教九流,贩夫走卒,各色人马在此汇集。这其中最多的还是摆摊算命的,他们沿着青羊宫外的文化公园栅栏旁,参差摆开,仿佛在青羊宫旁就有了加持,可以算出人生命运的一二三,有不少老年人在此求运问天。在这里插个关于青羊宫算命的笑话,我有一弟,少时流连于街机厅(即游戏厅),每入之,便欣然忘食,不知厅外年月几何,由是成了和老板熟识的常客。几年以后,街机厅所在铺面被拆,老板也不知所踪,弟念之,既感怀于青葱中的游戏岁月,又怅恨于浪费不少韶光,感情复杂。后来他路过青羊宫,发现曾经的街机厅老板竟在此摆摊算命,一时兴起上前寒暄,不想老板认他不得,问他「小伙子,要不要算命」,弟一时间不知所言,好气又好笑,回曰「不忙,我帮你算一卦……我算出来了,你开过街机厅!」,老板目瞪口呆,瞠目结舌,弟遂飘然离去,深藏功与名。这虽然是笑话一则,但也虚三实七,可以看出青羊宫外所谓算命先生有多不靠谱。后来政府整治市容市貌,这些摆摊算命的便一齐消失了。
如前所述,青羊宫是重要的道教宫观,那么外溢的道教影响自然也就很明显。倘若看地图,可以发现,正对着青羊宫大门的河流恰好弯成了一张弓的形状,弓的正中间是清水河和磨底河(亦叫摸底河,但经袁庭栋考证前者才是正确的写法)的交汇之处,亦是成都「府南河」之「南河」的发端。这张弓上,有着三架成都本地人耳熟能详的桥。
青羊宫一带的地图(截取自百度地图)李伯清在他的散打评书里,对成都有很多打油诗般的描述,他曾提到这么一句话:「一进东门天涯石,二出北门五块砖,三桥九洞石狮子,青羊宫去会神仙」。其中的天涯石和五块砖暂且不论,最后两句却大有由来,牵出了青羊宫一带的地形格局。其中的「九洞」是指成都东南方向合江亭下游的九孔拱桥——九眼桥,该桥曾在前几年曝出桃色事件,全国闻名。而其中的「三桥」,就是指在青羊宫附近的、横跨磨底河和南河的三架桥,分别名为「送仙桥」「迎仙桥」「望仙桥」。
从地图上看,三架桥刚好可以变成等腰三角形的三个顶点,青羊宫的正大门就恰好位于该三角形的底边上。
这三座桥之所以叫「仙桥」,也和青羊宫有关。如前所说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成都人都会到青羊宫一带郊游踏青,而传说中天上的神仙也会在一天凑热闹,他们东边来,西边去,由此从东到西的桥名顺序也就是「迎仙」「望仙」和「送仙」。李伯清同样在《成都传奇》中提到过类似的传说:成都农历三四月间起大风,相传就是神仙来了,如果在青羊宫附近的河边发现一个叫花子手拿沙罐,颠转而洗涤之,那么他肯定是神仙,他叫你做什么就做什么,会有好事发生。
迎仙桥也叫遇仙桥、接仙桥、会仙桥,曾是拱桥,于1987年重建,成了平桥,位于南河边的琴台路口散花楼旁,十分不起眼。
另一边的送仙桥,横跨了磨底河,位于今天的青羊上街,一旁的送仙桥古玩市场就是因此得名。与迎仙桥一样,这座桥也曾是拱桥,也在1987年的重建中变为了平桥,同样不是很起眼。如果向附近路人打听,他未必能说清楚送仙桥是哪座桥,或许还会和一旁横跨浣花溪的桥搞混,但他一定能向你肯定,送仙桥区域是指这一带。
最后说望仙桥。望仙桥位于青羊横街末尾,隔着一环路正对青羊宫大门,这是由于青羊横街曾与青羊宫山门相接,过去赶青羊宫集市就是在这条街。望仙桥由于横跨南河,其规模也比前两者大得多,是一座典型的五孔拱桥。曾经的成都市蜀锦厂就在望仙桥上游,磨底河和清水河交汇处的岸上,如今是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和锦绣工场古玩城。
今日的望仙桥1961年,成都政府为修筑一环路上的百花大桥(今名已更为百花潭大桥),拆除了这座在南河上与之平行的望仙桥。后来,为打造城市景观,也考虑两岸通行之便,就仿造成都的另外一座桥——万里桥(即老南门大桥)的样式重新修建了望仙桥,因此望仙桥也称为新万里桥。
从望仙桥上看去的百花潭大桥,两桥平行,右侧就是望仙场街,北斗七星柱位于左侧在望仙桥一侧,是现在的望仙场街,曾经是成都知名的狗市,存至本世纪初。到如今,望仙场街靠近百花潭大桥的几家商铺,也均是做宠物生意的店面。
而在望仙桥接青羊横街的一侧,则有一处不易发现的文物。1997年政府清理南河河道,从望仙桥南端的河底挖出了三根四棱石柱,均为红砂岩材质。经调查研究,这三根四棱石柱与道教信仰中的北斗七星有关,最早应该有7根,所以又称「北斗七星柱」。居住在周围的老人表示,这是在文革破四旧时被推入河中的。这三根柱子在1998年重建望仙桥时,被安置在了望仙桥的北端,高低错落排列在河边。如今没有任何防护,也没有任何提示来告知路过的人,这是文物。其中一根柱子上的字迹残存,依稀可辨是「□上玉皇本行集经」几个字,其原文应当为道教经典「高上玉皇本行集经」;此外,现有文献称柱子上还依稀另有刻字「□本上□道妙玉□」,但我去看时,并未发现,或许是年岁已久,风化消失了,未免让人感到遗憾。假如有机会从这里路过,不妨驻足看一看,或许可以感受到历史的风霜。
北斗七星柱与后面的望仙桥 刻有字的北斗七星柱【主要参考】
[1]袁庭栋. 成都街巷志[M]. 四川文艺出版社
[2]中野孤山. 横跨中国大陆——游蜀杂俎[M]. 郭举昆译. 中华书局
[3]傅崇矩. 成都通览[M]. 巴蜀书社
[4]网络:四川新闻网——成都发现“北斗七星柱”遗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