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捧本书到深山里去读,鸟鸣山幽的,倒生出几分佛性来。本身是个喜欢安静的人,复得返自然之后愈加清心寡欲起来。不应该呀,照这样发展下去怕是以后媳妇儿也是不想娶了,在深圳的时候,两个侄女都笑话我,“嘻嘻,幺爸真是个书呆子,我在他背上贴了只乌龟他都不知道”。
本是尘世中人,尽玩儿些高高在上的文学,会走火入魔的,有时候痴迷也未必就是件好事。虽然生活是需要文学的滋养的,但太过美好的东西也徒增了读者许多不幸福感,反而违背了追求美的初衷。
读着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写的真好,人物塑造得很成功,那形象在脑海里就像活了一样。一篇篇的小短文,很像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但觉得后者的文字更加优美,清新亮丽,一直想学,却学不会。
过了处暑,暑天就像被处决了一般,风也多了,吹起来格外凉爽。读着读着,天空就像飘雪一般,还以为是漫天的柳絮,可望着远处的村子里烟雾缭绕的,还以为是着火了呢。
叮咚叮咚飞跑下山,一拍脑门,哦,是七月半中元节纪念先人烧火纸呢。
“小风,瞎跑啥,你爷腿脚不利索,赶紧去把坟上了吧”,阿婆叫住我。
“知道啦”,我应声。我们刘家大院是有祠堂的,可文革破四旧全弄没了。坟茔却散落在这山清水秀的土地上,是扎堆的,物以类聚,也许是风水先人看的同一本书吧。
现在乡下几乎都撂荒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往大城市里挤,平时都哼哧哼哧挣钱去了,只有过年才回家团圆。所以除夕那天祭祖,队伍是最为庞大的。其他的,像中元节,很多人都不知道了。
一个人上坟的心情是很复杂的。想起苏东坡的那句诗“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起王维那首脍炙人口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虽然是写重阳节的,但心境都差不多。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诗这种东西是很美的,所以小时候被老师强迫着背,不能理解,反正觉得一行一行规规矩矩的,读起来也琅琅上口,还算好玩儿,比那长篇大论的课文好背。
随着年龄的增长,才慢慢反驺,反复咀嚼,却发现古人真是太牛逼了,时隔千年也照样适用,而不过时,这就是经典的力量。
算了,扯远了,还是来把这首诗翻译成大白话吧。大意是这样的,说这小维同学独自一个人在他乡打工,(翻成打工有点不恰当,那个时候会写诗的基本上都是当官的,时代风气就是那么有文化。)作为一个歇旅馆的漂泊天涯的浪子,每到过年过节的时候就会分外思恋亲人,这个时候他就通过回忆想象,老家的兄弟们爬到山顶聊天,老二去折几支花花草草插头发上玩儿,分给弟兄们的时候才发现多折了一根。
“哦豁,大哥不在的嘛,不晓得他在外面混得咋样了”。
“嗯呐,还是多想他的,记得小时候,我们每次都是一起来爬山的”。
最后一句很有意思,明明是他想别个,却偏偏憋住不承认,硬要装强大,说是别个在想他。记得以前有个同学问我,“你说世界上有没有一种只有美好的一面的事物?”。
学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后,“没有啊,凡事都有两面性,既对立,又有统一,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现在突然想到最后两句诗其实也挺美的。我想你的时候,发现你也在想我。
总之,我当时的心境和这个挺像的,我一个人在家乡,兄弟朋友们却漂泊在他乡,恰恰相反。
阴森森的,蚊子挺多。我口中念念有辞“老祖宗,过节了哦,给你送钱来了,我是你的第十八代玄孙……”。
其实,我不是一个正宗的巴蜀人的后代,因为古蜀人都被明朝的张献忠杀得差不多了,后来两湖两广填四川。我族谱上就是这样写的,从湖北移民过来的。
村子里保存的最完整的族谱是清朝末年时写的了,那是我爷爷的爷爷的手迹,那蝇头小楷写得就像电脑打出来的一样。他是教私塾的先生,也是个文化人,那个时候很受人尊敬的。我估计差不多是个秀才吧,因为如果是举人的话,也算半个官了吧,差不多就是什么乡绅、员外之内的东西。印象中就是那种巧取豪夺、强取民女、独霸一方之类的东西。
据爷爷回忆,“我小的时候常跟爷爷四处讲学……”。
“不是有私塾么,为啥还四处跑呀?”,我好奇的问。
“私塾抵押了,我爸抽鸦片”,爷爷说这话的时候倒是很平静。
但我一听却恨起英国人来了,想着我家的私塾被他们抢了。
不过想到文化大革命,气也就消了一半了,因为要是私塾还在的话,化成地主阶级就不是老王家而是我家了。
“咦~爷爷,你们那时候都学些啥呢,懂不懂高数、英语呢,can you speak English?”,我打趣的问。
“读《论语》、《孟子》、《礼记》……”,爷爷使劲的搜索着残存的记忆。
“什么里脊?糖醋里脊?还学厨师呀,哈哈,哪里是什么私塾哦,简直就是新东方烹饪学校嘛”
“是“不学礼,无以立”的礼”,爷爷牙齿掉光了,说话漏风。
好一个不学礼,无以立。其实,这个礼最初是指祭祀的礼节。也不说封建迷信,没有道德礼节约束的人其实是很恐怖的,因为人家根本就不讲什么准则,也就是不按套路出牌,毫无畏惧,无所谓敬重,是什么蠢事儿都干得出来的。
爷爷腿脚不利索,就没上坟山去烧纸。捧了柴火灰烬出来,在地坝里朝南画了几个圈,只是每个圈都有个缺口,把火纸分发在圈里,摆上瓜果酒品。火烤的浑身发烫。
“爷爷,为啥都留个缺口”,我很疑惑。
“嘘,小声点,别咋咋忽忽的,那是道门,供进进出出的”,爷爷轻脚轻手的说。
中午是把饭菜做好摆在桌子上,必须是新鲜炒的菜,米也是今年出的新米。哦,原来中元节要定在农历七月,这正好是稻谷成熟收割完毕以后了,新米饭来供逝去的先人,祈祷来年的风调雨顺。
“为啥我看不见他们吃呢”,小时候总是这样不以为然的问。
“咋会看不见呢,小孩子眼睛是最纯洁的,只有你们躲在门缝后面才能看见……”,大人们说。
哦,现在明白了,那其实是风俗习惯,对长辈恭恭敬敬的态度形式动作,会内化你更加尊重生命的心。敬畏自然,敬畏神灵,才会性情沉静,慢慢领悟一些东西,悟道,悟道,悟的就是道理。当你开始尊重一些事物时,你就会慢慢的走向更高境界,天地人合一。
就像日本的,什么东西后面都加个道,茶道、花道、空手道……这道本来是中国的东西,只是大家现在都不大信奉了,粗枝大叶习惯了罢了。
其实,封建迷信和风俗习惯的区别就是风俗习惯是符合道义的,是从善的,不会带来破坏性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