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走万里路,还腰缠万贯――这好像是当代中国有点出息的读书人的最佳状态。
吴晓波,罗振宇,高晓松,冯唐,. . . . . .
粗读了一遍吴晓波《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扑面而来的是复旦才子的才大气粗加财务自由人的财大气粗。
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一位早早先实现财务自由再从容淡定地去追求自己心中的一片清风明月的儒商格局。他的经验之谈,值得我们海外华文文字工作者借鉴:
“我遇到了一个没有精神生活的物质时代。财富的暴发成为那么多人唯一的生存追逐。”
“社会价值的物质趋同让一些知识分子成为备受冷淡的一个族群。”
与传统读书人耻谈金钱不同,吴晓波理直气壮地鼓吹读书人实现财务自由并为此寻找足够的理据:
“我遇到了一个没有精神生活的物质时代。财富的暴发成为那么多人唯一的生存追逐。
”
“在一个一切均可以用财富量化评估的商业社会里,思想自由不再是一个哲学名词,而是一种昂贵的生存状态,它应基于财富的自由。"
"自由是世俗的,它不在空中, 不在别处, 它就在地上。作为一个读书人,你能否自由地支配时间,你能否自由地选择和放弃职业, 你能否自由地在四月去京都看樱花,你能否自由地与富可敌国的人平等对视,你能否自由地抵制任何利益集团的诱惑,这一切并不仅仅是心态或勇敢的问题,而是一种现实能力。”
“金钱会让深刻的人更深刻,让浅薄的人更浅薄。"
"饿着肚子的思想家,最后只能思想自己的肚子。"
"金钱是用来赚取的,同时,金钱也是用来付出的。"
"随着一个人的金钱越来越多,他在得到中获取的快乐一无论是心理上的还是生理上的,都将逐渐递减终而归附于零, 而因付出而获得的快乐和成就感将越来越大。这也就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投身于慈善、NGO等公共事业的原因所在。金钱的伦理就本质而言,是一个人对自我价值认同的提升过程。现代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与金钱抗衡、妥协乃至平等共处,最终彼此取悦的历程。”
为此,吴晓波还拉来几面大旗作为自己的虎皮:
"作为知识分子,你必须有一份不以此为生的职业。"(罗斯福)
"无恒产则不自由,不自由则无道德。"(亚里士多德)
自诩像钱钟书读遍北大图书馆的图书一样一排一排读尽复旦大学图书馆的藏书,吴晓波会经意不经意抖露着昔日饱读诗书积累下来的底蕴。在这本小散文集,他抖露出来的书单长长一串:
萨缪尔森《经济学》
曼昆《经济学原理》
韦尔奇《长尾理论》
理查德泰德罗《影响历史的商业七巨头》
尼尔弗格森《货币的崛起》,《巨人》,《文明》,《罗斯柴尔德家族》
R.C.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
阿兰波德顿《旅行的艺术》
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马克斯韦伯《新教理论与资本主义精神》
索尔仁尼琴《古拉格群岛》
《不合时宜的思想》
加缪《西西弗里神话》
艾伦金斯堡《嚎叫》
陈从周《说园》
张五常《卖桔者言》,《经济解释》,《佃农理论》
赵一凡《西方文论讲稿》
北岛《失败之书》
葛兆光《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
郭路生《相信未来》
当然,没忘记提到自己写出来的书:
《大败局》,《激荡三十年》,《激荡一百年》,《历代经济变革得失》,《非常营销:哇哈哈》,《被夸大的使命》. . . . . .
吴晓波的文字,有几分董桥的风格:用种种有趣的趣闻轶事开始,娓娓道来,夹叙夹议,不时有思想的灵光一闪。这样的文章读来不乏味,不沉重,比机场书店的心灵鸡汤和人生导师箴言有趣耐读。
吴晓波的生活轨迹,给广大读书人另辟蹊径,让现在还苦哈哈终日为稻梁谋的笔耕者看到了希望,不再怕铜臭,耻多金。
吴晓波那长长一串书单,给像我这样的伪读书人当头一棒:学海无边,书山有路。
读书当如吴晓波。
网友评论